智汇繁荣未来 打造“黄金线路”
——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研讨会侧记
11月18日,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系列活动——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研讨会在昆举办。政、产、研、学等各界约200名中外嘉宾发表真知灼见,畅想、建言铁路带旅游、旅游带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与未来,为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的文旅前景凝聚共识。
繁荣在当下,繁荣在未来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自今年4月13日开行以来,发送旅客超过30万人,数万游客实现了“坐着动车游老挝”“坐着动车游中国”的跨境旅行体验。云南文旅部门聚焦机制完善、业态创新、平台搭建、产品开发、形象提升,积极推进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走深走实。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杨劲松在《从更紧密的联结走向更确定的繁荣》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中老铁路不单是国际交通方式的创举,它也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东南亚国家是中国游客主要的访问目的地,更繁荣的旅游交流已经到来。未来,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旅游而更加密切。他建议,中老铁路旅游应在细节“落地”上再谋划、再突破,将签证流程优化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结合,将日常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周末短途出境游的需求结合,将旅游安全与当地知晓度与信任度建设结合。
体验在路上,规划在脚下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彼得·西蒙曾在老挝生活多年,并有从昆明自驾到万象的经历,因此他对中老铁路给沿线文旅、经济、就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深有体会。他认为,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相比航空,铁路旅游极大减少碳足迹。当下,与铁路相关的“软件”配套应成为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比如推动中老泰三国间的“铁路+公路+航空”无缝衔接,推广铁路沿线“随上随下”的自由车票,完善中间站点的综合旅游服务等,需要专项规划、各个击破。
中老铁路沿线是全天候全季节的旅游目的地,集合了高原、峡谷、平原等风光和时时不重样的节庆,符合全球游客对旅游的向往。会上,大家一起勾勒出中老铁路沿线旅游的美好未来:陆路口岸出境成为常态,入境交通方式完善丰富,旅游签证一体化,中、老、泰、柬、越作为跨境旅游目的地整体推动建设,站点景观化、文化多元化、线路综合化、要素聚集化。
“铁路+”在拓展,各方在碰撞
圆桌沙龙环节,围绕“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议题,铁路、航空、旅行社等代表建言,通过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陆、海、空运行畅通,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设计文旅路线和产品;在“中老铁路旅游通关便利化”方面,出入境、海关、旅行社、研究机构等嘉宾分析,中老铁路口岸通关目前整体时间偏长、旅客需要“两地两检”,要进一步加强中老双方信息互通、执法互认,加强通关效率和通关环境升级;关于中老铁路赋能乡村振兴,各方认为要推动农旅项目落地实施,改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输出。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中老铁路沿线资源特色、发展基础、客源市场需求,规划设计了7条主题线路。慢游春城、休闲玉溪、寻茶普洱、“象”往版纳、世遗古都、山水万荣,串联中老铁路沿线7个城市,努力将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为开放共享的平台,让国内外游客通过中老铁路到中国其他城市以及湄公河流域的其他国家。
研讨会发布了《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共建倡议》,提出继续优化中老铁路旅游政策供给,继续加强中老铁路旅游规划统筹,继续加大中老铁路旅游设施建设,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推动开放共享,集聚全球创新主体共同建设文旅“黄金线路”。
记者 王欢 杨春梅 覃雪丹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