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媒体走进红河 | 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赏民族文化五彩斑斓
越南记者武玉梅参观哈尼梯田博物馆
11月7日至9日,中越媒体“云上梯田·梦想红河”联合采访团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采访团在梯田里、在歌声中、在日落余晖下体验、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千余年来哈尼族人民智慧的凝结。
前往阿者科村的路上,薄雾朦胧,隐约能看到远处山腰上的层层梯田,好像即将踏入一片神秘的世外桃源。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遗产区五个申遗村寨之一,村里用石料、砖块砌成的传统民居因形似蘑菇而得名的蘑菇房,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村民马继春是地地道道的哈尼小伙,采访团亲切地叫他“小马哥”,他对村里的一切如数家珍:“以前,蘑菇房有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放置农具。二楼是居住的空间,做饭、休息、会客都在这里,由于三楼更加干燥,所以通常用于储存粮食。”
越南记者试穿绣娘手工刺绣的哈尼族服饰
来自越南老街省的记者武玉梅对哈尼文化并不陌生,她说:“越南老街省伊子乡也有类似的‘蘑菇屋’,但是在越南只有一层楼。现在,一些越南的旅游从业者也在当地开民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感受生态旅游的魅力。
“来到元阳后,我发现两地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有相通之处,尽管只记得曲调,但是,当我哼唱起民歌时,云南哈尼小伙阿春就能接得上。”越南记者刘德忠也兴奋地和采访团的中国记者们分享道。“伊子乡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也有美丽的梯田风景,也有哈尼族在此生活。”
除了梯田和民俗,在阿者科村实施的“阿者科计划”更让越南记者们印象深刻。小马哥介绍:“‘阿者科计划’通过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模式,组织全体村民整治村庄并参与旅游接待,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积极保护蘑菇屋、参与梯田耕种、居住在村庄并参与环境卫生保护的村民可享受分红。保留本村户籍的村民也可享受分红。”
“可以享受到多少分红呢?”越南记者武玉梅好奇地问。
“每户可以分得一万元以上。今年分红了两次,以后,如果游客越来越多,村集体的入越来越丰厚,分红的频次会更高。”小马哥笑着说.
大鱼塘村在梯田里养殖的生态鸭
晚餐时,中越记者在一起热闹交流,越南莱州记者黄寿南忍不住分享了他的感受:“来到红河州元阳县,看到梯田的美丽风光和当地的村寨的美丽景色十分开心,了解了当地村寨的经济发展模式,让我觉得很有收获。”
其实,无论是元阳当地的阿者科村还是大鱼塘村、猛弄村,都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当地村民增收。例如,大鱼塘村是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推广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通过鱼、鸭采食和排泄,增加有机肥的同时抑制杂草生长,不仅有利于水稻生长,还有助于产出生态鱼鸭,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猛弄村的绣娘们,用自己的巧手绣制了本土民族特色和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的女裙、背包、头帕等300种产品,以农村电商为平台,挖掘顾客们的“私人定制”需求,带动了1100余人就业。
用小马哥的话来说,文化本身是看不见的,但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创意思考,把它做成看得见的产品,让文化既得以传承,又在适应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得到新的发展。
越南记者选购当地文创产品
“来到元阳,实地看到这么多鲜活的案例,其中的借鉴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梯田保护本身,放大来说,是对在地的民族文化的保护,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怎么保护好那些传统的东西这是值得交流的。”越南记者邓氏容说。
采访团在元阳的3天里,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哈吧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演唱的哈尼古歌,品尝了长街宴,参观了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体验了刺绣,还换上了哈尼族服饰,一起在村子里的大舞台上来了一场民族服饰走秀……
采访路上,越南记者时常向中国记者们请教中文。“‘好吃’用中文怎么说?”“‘打卡’的中文是什么?”越南记者也和大家科普越南语言文化里的称谓语和中文有什么不同……
“你我”间的文化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间加深了解,“你我”间的情谊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深厚。
记者 李玲(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