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共叙澜湄情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澜湄水资源合作
小湾电站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相关情况。
近日,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同饮一江水”澜湄水资源合作2023年中外媒体联合采风活动在云南举行。2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探访澜沧江沿线,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澜湄水资源合作。
澜湄上游水清景美客自来
10月25日,迎着清晨的微风,采访团来到了属于澜沧江水系的洱海,蓝天白云下,清透的洱海边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海菜花。郁郁葱葱的洱海生态廊道旁,一栋栋白墙黛瓦的白族传统民居宛如珍珠,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苍山脚下。在各个网红打卡地,人们慢跑、骑行、喝茶、跳舞、拍照……绿水青山间,好不惬意。
据介绍,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涵盖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形成了环洱海的湖滨缓冲带、湖滨带、湿地等完整且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和自我循环可持续发展系统。生态廊道的建设,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洱海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洱海生态廊道已取得很多积极成果,既可持续保护环境,尤其是改善水质,又可以推动旅游发展。这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民众生活带来了切实利益。”越南《人民报》记者阮胡君说。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洱海水质连续三年为“优”,洱海湖体透明度2022年达到2.29米,为近20年最高水平。
如今,整个洱海的水生态环境正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洱海春鲤、杞麓鲤、裂腹鱼等土著种类有所恢复,鱼类种群结构正逐步优化。鸟类增加到162种,其中水鸟63种、湖滨林鸟99种;湖蚬等底栖类动物正逐步恢复;洱海的18种沉水植被结构得到优化,海菜花作为标志性物种也得到极大恢复,目前,海菜花在整个洱海的分布面积已达9.2万平方米。
智慧水电惠民生谋发展促和谐
“第一次参观小湾水电站,我很震撼。”10月25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位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华能小湾水电站,看到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的雄伟大坝,缅甸《金凤凰中文报》记者倪兴海兴奋地说。
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华能小湾水电站的大坝、发电厂房、控制中心等,详细了解了该水电站建设过程和“智慧水电”运行管理情况,澜沧江中下游河段梯级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如何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实现调峰补枯、调蓄排沙,有效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及生态安全,避免水库泥沙淤积。
让中外媒体记者格外印象深刻的是,华能澜沧江公司通过科学调度澜沧江梯级水库,多次化解下游湄公河的干旱、洪涝等灾害。2016年和2019年澜沧江下游出现严重干旱,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开展积极合作,上游水库及时加大下泄流量,向下游应急补水,仅2016年就向下游补水126.5亿立方米,较同期景洪断面天然来水量增加约85%,得到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一致称赞。
随着小湾、糯扎渡水电站两个多年调节水库的形成,澜沧江下游通航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6月26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正式通航,经梯级联合优化调度,增加了澜沧江出境处枯水季节的流量,下游航运条件大大改善,实现了全年通航,300吨级的船舶可直达景洪港,充分发挥了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的航运作用。
亲眼看到中国水利部门在澜沧江流域内对生态保护、河湖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泰国《泰国风》杂志社记者周新平十分感慨:“泰国的水资源丰富,在水电站、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的相关经验和技术。”
“通过中外媒体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介绍中国的治水经验,从而增进流域国家的相互理解与团结合作,促进有关国家共同努力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共同利用,有助于各国扶贫减排,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柬埔寨《亚太时报》记者魏来建议,要坚持加强流域各国治水思路与治水经验交流共享,推动水资源领域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培育澜湄合作水文化。
采访团走进沧源县糯良乡班鸽自然村
讲好合作故事共创美好未来
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诉说着佤族先民的历史,壮美的千米天然彩壁国画长廊令人目不暇接,绕村而过的勐董河波光粼粼,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清香……走进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班鸽村,采访团成员们感受到乡村风貌的巨变。过去居住在茅草房中的村民如今搬进了新房,依托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勐董河等自然人文景观,村里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集中建设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
10月26日,采访团来到沧源县,实地参观了勐省水厂、糯良乡班鸽村、班洪乡下班坝村、勐角乡翁丁村等地,详细了解澜沧江流域农村水利工程惠民举措、小流域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乡村振兴和水美乡村建设等经验成效,感受水美乡村建设的云南经验。
沧源县的河流分属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水资源极其丰富。该县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恢复原有的河湖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河库人文景观功能,着力打造水美富边的样板、水美稳边的示范、水美固边的屏障为治理目标,在河湖治理、兴边富民、安全饮水、法治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班鸽村、下班坝村、翁丁村等地一幅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美乡村画卷,让各国记者啧啧称赞。
“未来,我们将不断向澜湄各国讲好水资源治理与科学开发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多样性并重的具体实际案例和理念。让澜湄各国人民理解和意识到其意义和利好,从而更好地为澜湄合作和发展作出贡献。”倪兴海说。
“兴水利,惠民生,谋发展,促和谐,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万物共生,重视生态保护,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印尼《国际日报》主任章维佳认为,澜湄六国山水相连,新闻媒体要为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提质升级注入媒体活力,为促进流域各国民心相通增添媒体智慧,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
记者 冉秀兰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