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试验田种到自家房顶上——专访水稻专家董保柱

2023-09-24 19:17:37
来源:云南日报

  

  白露刚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秋粮陆续成熟。水稻专家董保柱家的天台上,新一批“试种”水稻又迎来了丰收。退休后,董老师执着地种植上了“天台水稻”,这天,记者一行怀着对这份执着的好奇,做客董老师的家。才进小院,董老师就给我们出了一道题。

  小院里,厨房门前整齐排开的4台电饭锅,分别标号1、2、3、4。“等会儿你们尝一尝,这里面的4种米饭哪种口感最好?”这就是董老师给我们出的题。他忙不迭地递来碗筷,还有“盲品”小纸条,让我们品尝后,把最心仪的号码写下。结果,在场的男士们都喜欢2号,女士们倾向3号。董老师看到客人们认真品尝米饭,甚至反复在两个电饭锅面前犯了选择综合症时,不禁很开心:“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在天台上试种的杂交选育品种,前两个属于细长、清香的品种,而后两个更软糯耐煮。”

  这样的盲品出题在董老师家时常都会进行,家人和客人们的答案,不断帮助他调整种植的方式。而如何种植出更优质的水稻,却是董保柱给自己出的,持续大半辈子的命题。

  盲品后,董老师又兴奋地拿出一个不起眼的塑料袋和我们分享起来。原来,袋子里“装”着他今年最开心的事。

  董保柱从事水稻育种40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种出最好吃的大米。袋子里装的是刚刚收获的新品种,这是他用印度巴斯马蒂大米、泰国茉莉香米和德宏的本土稻米杂交选育的试验品种。“以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亲本,今年夏天,终于试验成功了!”

  董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天台。开门的瞬间,满眼绿意,一茬茬水稻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亮,长势喜人。董老师告诉我们,在这几十平方米的天台上,培育了一百多个水稻品种。当时在修建自家房屋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天台承重和屋面防水的工作。“退休前,我就早有这打算了。房子主要是我爱人负责施工,她按照我的想法和要求打造了这个天台。2009年房子盖起来以后,我就一直在这里种水稻、做试验。”家人的支持与陪伴给予了董老师更多力量。“我早上6点起床后就上楼,有时会工作到晚上12点。晚上嘛,只要灯亮一点儿就可以了。”2020年退休后,董保柱就全身心投入到自家房顶上的试验田里。

  幼年食不果腹的经历让董保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梦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吃好饭。1982年分配到德宏州农科所工作后,他在田间地头深耕劳作几十年,致力于优质水稻的育种、推广、研究、创新工作,退休前,董保柱团队选育出的“德优”软米,是中国优质软米的一个新品种,一度扩种到缅甸。

   “上班时,试验田离单位蛮远,路上还挺浪费时间的,现在可好了,我随时随地能照看它们,我特别想把这个模式推广给更多水稻人!”董保柱的手臂、脖颈、小腿被太阳、小虫、泥水反复“亲吻”后,黝黑而粗糙,而透亮、细腻的稻米却温润着我们。

记者 王欢 黄议娴/文 黄议娴/ 图、视频(云南日报)

编辑: 莫颖艺
把试验田种到自家房顶上——专访水稻专家董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