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学会首届年会(2023)暨《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会在昆举行

2023-06-04 18:55:50
来源:云南日报

  6月3日,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首届年会在昆明举行。本次活动包含全体大会、《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会以及“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主办,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中心与“复旦-云财两洋战略研究院”承办。

活动现场  记者 郭瑶 摄

  记者从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获悉,《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通过事实梳理、数据分析和政策展望,阐释2021~2022年度印度洋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趋势,在此基础上面向贸易、投资、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提出对策与建议。

  学术研讨会由主论坛和三个平行论坛组成。该研讨会自《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出版发行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是国内唯一有关印度洋地区问题研究的年度研讨会。此次会议聚焦“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南亚区域与国别问题”“东南亚区域与国别问题”三个议题,探讨南亚、东南亚各国地缘格局、安全局势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形势等。

  来自中国南亚学会、中央外办海权局、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150余位嘉宾参会。近60位智库专家、青年学者从不同研究领域和视角发表学术演讲。

活动现场 记者 王靖中 摄

  与会嘉宾认为,印度洋地区是联通“一带”和“一路”的关键区域,其地缘价值和战略地位处于明显上升趋势。但受多元文化、复杂矛盾、频繁冲突、大国竞争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

  会议提出,要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探索让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印度洋地区落地生根的方式方法,以及推动相关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悉,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学术机构。2019年,该中心主办学术期刊《印度洋经济体研究》入选 CSSCI(扩展版)。截至目前,该中心已连续出版《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10本,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智库以及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


【声音】

  云南财经大学校长、教授王敏:

  云南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最近的陆上通道,也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去年,经中国南亚学会同意,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是我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提升我校国际问题研究水平的难得机遇。

  未来,云南财经大学将继续搭建和完善印度洋学会平台,同时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和学科建设。我们将以建立印度洋学会平台为契机,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助力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全力做好南亚地区、印度洋地区的相关研究,也为我国印度洋和周边安全的决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叶海林:

  中国的南亚问题研究,特别对南亚语言的教学和研究,起始于云南。南亚语言文化及区域国别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周边国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南亚研究,特别是印度洋地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成绩斐然,已成为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关键领域之一。希望学界后辈坚持脚踏实地,坚持从全球视野、中国视域和对象国视角出发,不断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向前发展。

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利君: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对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尤其重大。

  近年来,云南省与南亚国家展开了经济、教育、媒体、文化艺术等多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对促进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互信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中国与南亚各国应该搭建更多不同层级、规模的交流平台,让民心相通落到实处,并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记者 郭瑶 王靖中 (云南日报)

编辑: 朱东然
印度洋学会首届年会(2023)暨《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会在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