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业态加速落地磨憨 激发口岸经济发展新动能
外卖等新业态在磨憨涌现,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增收。
社区团购为当地群众、游客和口岸贸易从业者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大便利。
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是中老铁路、昆曼国际大通道及老挝南北公路关键节点。2022年4月,昆明市正式托管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
作为中老两国最大陆路口岸,磨憨每天都有新变化,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美团数据显示,自2022年12月中旬正式建站以来,磨憨外卖配送订单量持续攀升,3月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40%。从全国范围来看,磨憨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23年开年至今,美团平台上磨憨的相关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19.3%,春节期间达到顶峰。
人流聚起来
游客旅途美 货车通关快
4月23日,位于磨憨东盟大道边的一家川菜馆热闹非凡。
“叮咚声”此起彼伏,不停有新的外卖订单进来。最多只能容纳50人的饭馆,实际上有七八十人等着吃饭。担心骑手到了餐还没出,店主韩锋亲自动手炒菜。
中老铁路通车、昆明托管磨憨后,小镇人流车流交织,消费日渐繁荣。
东盟大道是磨憨唯一的主干道。4月23日,记者在沿途看到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轿车来往通行,其中不乏来自老挝的白色牌照货车。口岸联检大楼里,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办手续;货车通道上,大卡车有序排队通过。
今年4月13日,中老铁路昆明—万象跨境客运列车正式开行,两地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每日旅客爆满,一票难求。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显示,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一周,全站验放出入境旅客2597人次。
邓小姐提前抢到了两张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车票,计划“五一”期间带着家人“二刷”这条热门路线。“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出国体验,列车上的广播服务、旅客信息都有中文、老挝语和英语3种版本。高铁上有特色表演供欣赏,窗外沿途的风景也很美。”邓小姐说。
2022年4月,昆明托管磨憨共建国际口岸城市。这一做法,既解决昆明市有产业无口岸,又解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口岸无产业的难题,是一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改革举措。
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阮勇介绍,从口岸进口的商品主要为水果等农产品,例如老挝的西瓜、香蕉、榴莲,泰国的榴莲等。
2022年,磨憨口岸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33.38亿元,同比增长98.36%;货物进出口总量达到566.59万吨,同比增长50.36%。昆明与磨憨的“双向奔赴”,两地政策、人才、区位、产业等优势叠加放大,为合作区发展描绘了更加清晰、向上的未来蓝图。
“一般货车进来以后要先报关,再在货场里拨货给中国卡车,发往全国各地。”一位报关公司负责人估计,今年前几个月的贸易量比去年同期高至少30%,“现在货车可以走新货运通道出境,为原来口岸分流,效率提高不少,快的话当天就能通关。”
骑手跑起来
新业态新需求 订单送到货车前
随着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上提前订的民宿、30分钟送达的外卖等新业态,也在这个边陲小镇落地生根。
2022年12月中旬,磨憨有了第一个外卖站。据美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镇上有十几家商户上线外卖平台,覆盖超市、餐饮、鲜花等多种类型。配送时间主要在11点到晚上10点左右,货场司机、酒店游客、外贸和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是主要点单人群。
磨憨是中老铁路的重要贸易枢纽,当地有数十个货场,司机们在口岸排队时不能下车,外卖骑手只能追着这些货车司机送饭。
李云福从小在磨憨长大。他印象中,中老铁路通车以后,这里人、车、货一下子多起来了,“尤其是往来中国与老挝、泰国的货物,成车成车地从这里经过。”卡车多了,游客多了,消费也旺起来了。
李云福成了这里第一个外卖骑手,每天奔波四五十公里,在餐馆、便利店、酒店和货场来回跑。货车司机是他主要的服务对象,他会把订单直接送到车门前。“别的地方送外卖,地址是门牌号,我们这里都是车牌号。”司机们位置随机,偶尔会改收货地址。骑手将这种订单称作“跳跳单”。
磨憨不大,每个地方之间相隔也不远。李云福补充,司机一上车就不能离开,哪怕司机已经去了另一个货场,我们也愿意多跑几公里,“把一口热饭送到车上。”
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口岸城市,东盟及“一带一路”贸易成绩斐然,双循环下的国内经济恢复也在磨憨口岸可见一斑。新业态发展因需而动,货场骑手送单忙背后,是不断增长的口岸贸易带来的新需求,为消费业态提质升级提出新要求。
收入多起来
有订单 有就业 有产业
202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云南要实施口岸建设行动,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去年11月15日,磨憨口岸新边民互市场启动运营。这是昆明托管磨憨以来运营的首个重点项目,从正式托管到边民互市场的验收,仅用不到半年时间。2022年四季度,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集中开工13个项目,总投资约382.3亿元。
与此同时,本地零售等新业态加速落地磨憨,既满足了当地百姓、游客和卡车司机等口岸贸易从业者的日常需求,也增加了本地优质供给,帮助商家提质增收,创造了更多本地就业。
“沾了磨憨发展的光。”来自上海的朱家平于2014年在磨憨开了一家民宿,中老铁路通车后,民宿的订单量增加不少,今年1至3月的营业额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九成客源来自互联网平台的预订。据了解,这家民宿为当地人提供了十几个就业机会,每名员工每月能获得超过4000元的收入。
韩锋是四川宜宾人,2019年在磨憨开了一家川菜馆。小店中午主要的消费者是游客,晚上是卡车司机,还有报关公司的职员。
整个磨憨的餐饮市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春节是餐馆的旺季,外卖订单不停,每天得忙到晚上12点之后;上午10点多开始,又提前迎来午高峰,吃完早餐的游客要过关去老挝游玩。每年的8月至次年4月,则是这里货车最多的时候,空气中都飘着水果的清香。
韩锋是磨憨最早尝试外卖的商家。据他回忆,以前这里的外卖形态很原始,商家自己到处发点餐卡片,消费者通过电话或微信点单,“都是熟人,新客很少。没法展示店里什么菜没了,最主要是配送顾不过来。”现在,他最担心的是骑手到了,菜还没做出来。
提及昆明托管后的变化,韩锋首先提到,“马路干净了,以前灰尘多,现在洒水车每天来几趟。”紧接着是,“工地多了,客流多了。”人们看到了这里更大的消费潜能和产业机遇。
数据显示,昆明托管磨憨以来,磨憨口岸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量566.69万吨,增长58.2%;进出口贸易总额433.38亿元,增长99%。公路口岸出入车辆由每天400多辆增加到800多辆,铁路口岸出入境货物通关时间由平均40小时压缩至5小时。
不光是当地人,不只是云南省,全国乃至世界都看到了这座小城的新变化。疾驰在中老铁路的列车,助力磨憨走上发展“快车道”。来来往往的卡车、街头巷尾的电动车,都承载着当地村民、游客、商人、司机等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更好的远方。
记者 胡晓蓉(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