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成功举行
3月19日,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举行。来自20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190多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共享全球发展新机遇”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减贫治理与乡村建设经验,为促进世界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宣布论坛开幕。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纳云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叶康涛等致辞。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发布研究报告《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中国的实践路径和世界意义》。报告共约1.3万字,以“DREAM”模型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做法,并分析了中国的“DREAM”实践路径对于世界各国减贫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数字技术赋能云南省怒江州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启动。该计划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怒江州共同发起,致力于丰富和拓展怒江乡村建设中的技术发展空间,助力“数字怒江”建设,促进当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大会特别论坛环节,中共怒江州委书记洪维智,中共怒江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黄克鹏,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遥,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分享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怒江经验。
专题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巩固减贫成果的社会责任”“科技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等3个分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随后,来自乌拉圭、纳米比亚、莫桑比克、约旦、老挝、泰国、斯里兰卡、毛里求斯等20国大使参加“中国减贫经验与全球发展”驻华使节对话会。
本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云南省乡村振兴局、怒江州人民政府承办,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协办。
【声音】
莫桑比克驻华大使玛丽亚·古斯塔瓦
中国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化乡村、用科技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对于广大与贫困作斗争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尽管莫桑比克的经济正在增长,但贫困仍是现实。我国超过70%的贫困户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学习中国经验,我们需要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完善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大规模开展知识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打通城乡地理区隔,吸引更多资金与人才投入乡村建设,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转型培育动能。
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
扶贫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区域扶贫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对此我想强调三点。一是自由贸易。我们很开心看到今年中国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乌拉圭愿积极与中国探讨,推进下一步中乌自贸合作事宜。二是环境保护。这次来到怒江,我看到了中国在减贫治理、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也看到了云南在推动深度脱碳和碳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突出作为。脱贫与环保双管齐下,中国的这些实践经验值得学习。三是数字化。乌拉圭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拥有众多优秀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乌拉圭也是世界上人均软件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希望与中国互拓进出口市场,交流技术、融合智慧,共同致力于全球数字化经济发展。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海怀
自1995年国家安排对口扶贫工作起,中交集团已与怒江心手相连、合力攻坚28年。中交集团倾力投入,无偿帮助扶贫资金12亿元,实施了600多个扶贫项目,培育中交筑梦责任品牌,为怒江整体脱贫贡献了中交力量。在怒江,我们推进基础设施兴乡,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3万多易地搬迁人员的出行问题。同时,帮助打通了当地的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我们推进产业兴乡,打造中交怒江建筑产业园,吸引371家企业入驻,吸纳就业人口1100余人,因地制宜打造一线一业的特色品牌,援建怒江香料产业园及独龙江草果烘干厂。近年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3600余万元,助力草果、十月红茶叶、百花蜜等农特产品上中交的电商平台。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围绕基础设施、产业、环境、资金、教育、人才六大要素,坚持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共进、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并举、政治引领和组织引领同行,继续助力怒江乡村振兴。
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遥
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是目前中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在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我们主要有三个亮点。第一,升级数字产业。我们发射了3颗卫星,建立地空交互系统,搭建物联网平台。以怒江的咖啡基地为例,基地传感器及时采集种植区的温度、湿度,监测土壤养分、水分和病虫害,实时传到卫星进行后台分析,再将分析信息给咖啡园的管理团队,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推广数字产品。例如开发数字化保险,对温度、降雨、风力等设置赔付阈值,以当地气象局和国家气象公布的数据为准,一旦达到保险标准,就对种植户、养殖户进行及时赔付。第三,促进数字消费,为云贵川园区种植果品搭建云品台,对接中国平安现有的2.3亿客户,助力农产品协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源洁
乡村文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柔性力量,也是衡量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云南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的治理体系下,着力推进风俗治理,丰富易地搬迁群众文化生活,为构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乡村文化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怒江为例,怒江积极推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将中华传统节日与怒江少数民族的节日深入融合,开展文体活动,打破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然而,云南在乡村文明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如乡村缺乏文化自信,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有限,乡村文化人才不足等。下一步,云南需把握乡村进步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挖掘特色,增强文化产品精准有效供给,同时积极总结经验,为全国乡村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云南智慧和云南样本。
记者 郭瑶 李寿华(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