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彝山火把节

2023-08-12 11:50:33
来源:云南日报

  天高地润,千里彝山一派丰硕,漫山遍野的火把梨绽红了脸,向人们展示着甜蜜的诱惑。火把梨红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就到了。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的福音!火的产生,人类迎来了灿烂的曙光;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保留火,就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从此进入了文明的历史时代。世界人类最早的文明,来源于东方,源自东方一缕明亮的圣火!

  彝族的祖灵是火,火是天上落下降在地杰烈山上,恩结杰烈是神火的起源地、人类的发祥地。传说中是慕魁第一个发现了火种,从而人类便与火须臾不离。先民们认识到火的威力后,狩猎由“石击”变成了“火攻”,神人勇士用火战胜了魔蟒,制服了妖怪。彝族与火有着不解之缘。相传,彝族先祖源自于火,彝族是火文化的天子——(即赤帝)的后裔。火文化逐步兴起的时代,形成了以“实勺”为称的部落。远在母系社会时,女祖第一代的名字叫阿芝,“芝”就是赤褐色的灵芝仙草。赤色,就是火的象征。彝族先民希弭遮时代,以天南火星喻称族主而形成族称,意为赤人,即南方赤帝;族号为“弭阁”,即天火之国。

  彝族被人们称之为火的民族。火的民族,必然爱火、敬火、崇拜火。关于火的产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说法,不同的彝族支系说法也各不相同,但像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那样,把自己称为火的民族,火的儿女,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崇火习俗祭仪,每年农历六月都要举行盛大的火把节的却不多。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彝语支民族的传统节日。彝语称之为“朵则”,“朵”意为“火”,“则”意为“节”,“朵则”即火的节日,尤以云南省楚雄州的彝族火把节最为隆重,堪称世界之最。在楚雄,几乎所有彝族都有过彝族年的习俗,他们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称为过小年,把农历十月朔日称为过大年,小年过三天,大年过五天,而且同是过年,内容和方式却各有不同。

  在楚雄的广大彝族地区,历来就有:“十月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主要是吃,过年过5天,吃不够吃不饱;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主要是玩,过3天3夜,玩不够玩不饱”的说法。这里的“吃不够吃不饱”和“玩不够玩不饱”是“尽情地吃”“尽情地玩”的意思。彝族年的一个“吃”字,显出了彝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豪爽质朴;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一个“玩”字,则显出了节日丰富的内容和趣味。好一个“玩不够玩不饱”,这是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火把节红红火火、其乐无穷的最好写照。

  火把节是楚雄州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无考,但追根溯源,有学者认为,彝族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即一年有10个月,一个月36天,外加年末5至6天过年的日子(彝族年)。由于彝族太阳历是根据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年节,北斗星的上指和下指都被称为星回节,斗柄正上指为大暑星回节、下指为大寒星回节,一年分为上下各半年,各占5个太阳历,大暑星回节为年中,大寒星回节为岁尾,也称“年节”。在彝族民间习俗中,年中的大暑星回节都要燃起火把,热热闹闹地庆祝3天3夜,称“火把节”,为“火把迎星回”的意思。

  关于楚雄的彝族火把节,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主要的有“田猎”说、“驱疫”说、“祭祖”说、“火崇拜”说、“殉情”说等等,在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故事流传,而且都跟火有关。

  千百年来,彝族火把节传说不同,形式各异,习俗却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把节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在广大山村彝地花样翻新,内容丰富,古朴神秘,各具特色,到处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而且逐步走入城市,成为城乡各族人们喜爱的节日。明代状元杨升庵取道楚雄回四川新都省亲,夜宿泸山,恰好遇上彝族火把节,他看到火把节的狂欢盛况,一时诗兴大发写下《泸山观火炬咏怀》一诗:“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央。谁把天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把彝族火把节万人狂欢、烈焰飞溅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成为中外宾客了解楚雄、体验彝族节日的盛大活动,成为世界了解楚雄的一个重要窗口。

  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美丽的楚雄州府鹿城宾客云集,城区的大街小巷、大小广场成了歌舞的海洋,到处人头攒动,人山人海。节日期间,白天进行摔跤、射弩、打陀螺等体育和文艺活动,晚上除了影剧院举行的重大文艺演出外,到处都是群众打跳,自娱自乐的歌舞。

  每年的火把节,不仅所有的彝族村寨杀羊宰牛、唱歌跳舞欢度节日,楚雄州内外、省内外成千上万的彝族人民都要兴高采烈地到楚雄城区来欢度火把节。

  节日期间,楚雄鹿城被誉为“中国火城”,城内到处张灯结彩,宾客云集,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透露出节日的喜悦心情。大家白天迎客会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晚上点起火把,通宵达旦地唱歌跳笙,盛况可喜。

  欢乐的节日总是特别吸引人,还没有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楚雄城区早已透出浓浓的节日气氛。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挂,城区到处彩旗飘飘,宽敞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客商云集,十多里长的火把街货棚抢租一空。火把节虽然只过3天,但火把节前前后后要赶半个多月。来赶火把节的旅客一年比一年多,有全国各地的、有国外的、海外的,真可谓天南地北,五湖四海。

  火把节这3天,楚雄州是放假的,城乡各地各族群众扶老携幼,一齐涌向楚雄鹿城看热闹、赏风景,唱歌跳舞做买卖,使不小的楚雄城一下子人流滚滚。火把节这一天,金子一样灿烂的阳光刚刚洒满大地,楚雄城西的达连坝、城东的程家坝两个路口,青松毛搭起的迎宾门高大气派,豪华又接地气,州、市领导各率一支穿着节日盛装的迎宾队伍,客人一到,彪悍的小伙子吹响了高亢的过山号,花一样的姑娘双手端着置放8个酒杯的托盘,唱起了彝族迎客调。

  傍晚,热情欢快的迎宾晚宴适时举行。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过大年的日子,酒是不能不喝,酒歌也不能不唱。有敬酒歌:“远方的贵客哟,亲爱的朋友,请喝一杯彝家祝福的酒呀,请喝一杯彝家真诚的酒呀!”也有劝酒歌:“阿老俵,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俵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歌声真诚无比,情谊浓厚,让你无法拒绝。

  夜幕降临,楚雄鹿城彩灯齐放,火把通明,人如潮涌。在彝族太阳历文化园举行隆重的火把节开节仪式之后,一时间,桃源湖、彝人古镇、彝海公园和一些街头巷尾、无数不同的广场,无数的火把便点燃了,各民族群众一圈圈围着中间燃起的一堆堆熊熊烈火又唱又跳。跳舞的人员不分何种民族、不分国籍、不分男女老少,圈里的人衣服各式各样,说话南腔北调,人人都像喝醉了米酒一样舒畅甘甜,热情奔放。从四面八方走来的人们手持特制的火把,围着火堆边舞边跳,还不时在火把上撒上一把松香、香木碾成的香面,让火把喷出高高的烈焰,火光越高,人们越高兴,跳得越欢。

  一条条宽敞的大街上,人如潮涌,火似游龙,人们手里的小火把燃尽了,中间熊熊燃烧的火堆烧得正旺,激情难耐的男女老少跳得更尽兴。在跳的过程中,有的是男的弹弦子、吹笛子,女的跟着唱、跳,有的是男的唱、女的答,有的是一起唱,一起跳,也有女的 弹弦子的。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葫芦笙、笛子等各种乐器各显其能,各种服饰比美比俏。跳笙场上,年轻人纵情歌舞,浑身激情澎湃;老歌手引吭高歌,人人都有唱不尽赞歌。美的旋律,激情的舞步,左旋右转,歌声悦耳,每个场上,三个晚上都乐曲不停、舞步不歇,歌声不止。火的民族,火火的歌谣,火火的节日。越到最后,参与的人越多,不同民族,不同服饰,围了一圈又一圈,形成了成百上千的队伍,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尽情地舞,乐此不疲,通宵达旦。

  楚雄鹿城火把狂欢,被称为“中国火城”。火把节期间,人们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大街小巷,附近村社,火堆旁、山坡上,到处都是歌的海、舞的潮。那情、那景,那燃烧的激情,汇集成六月的彝山一年情感的河流。

  一年有一个六月,六月的楚雄有一个火把节——红红火火的中国火城!火把节结束的当晚, 火把节结束的当晚,节日的高潮再次迭起!舞跳得更欢,歌唱得更甜,酒喝得更畅快!“亲人你莫走,肥羊多多有;宰了一小头,还有九十九。朋友你莫走,米酒多多有;喝了一小坛,还有九十九。”“要走呢阿老俵,要走呢阿表妹,走一步来望两眼,哪个舍得你呀!走一步来望两眼,哪个舍得你呀!走是要走啰,舍是舍不得……”

  走进喜庆融融的楚雄彝族火把节,置身红红火火的中国火城,不仅能够尽情地舒缓心情,解除疲乏,而且每个人的收获都大有不同:爱物的能买到满意的东西,爱玩的能尽情潇洒,爱唱的能大展歌喉,爱跳的能舞姿翩翩,爱吃的能品尝各种生态食品,爱喝的能大碗豪饮,喜欢结交的能找到真诚的朋友,经商的能在无意中觅到商机,年轻人能在不经意中找到爱情……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对火的崇拜,产生了火把节这火火的歌舞、火火的节日!

  作者:苏轼冰

编辑: 李玲
千里彝山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