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说果 | 我们为什么这么爱榴莲?
你吃榴莲吗?
榴莲究竟是臭还是香?
对于这样的问题,
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回答。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这些年来,我们身边的榴莲越来越多了。
从大超市到家附近的水果店,
再到路边的临时小摊,
榴莲的身影无处不在;
各种榴莲口味的
甜点、零食、饮品也层出不穷。
榴莲之所以如此普及,
要归功于泰国、马来西亚等
种植大国多年来的宣传;
榴莲选育、种植、储藏、运输方面
的科技进步也功不可没。
但你是否想过,
这背后其实还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
今天,
叮咚就和你聊一聊
中国人、华人酷爱榴莲背后的秘密!
榴莲——与郑和邂逅的水果
榴莲(学名:Durio zibethinus)也叫流连、韶子壳、麝香猫果等,是一种锦葵目、锦葵科的热带常绿乔木。
一般认为,榴莲原产于东南亚,特别是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也称婆罗洲)。这两个岛屿的领土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它们目前仍在世界上最主要的榴莲种植国之列。
郑和历次航海路线示意图
15世纪初,欧洲人和中国人几乎同时邂逅这种既“臭”还带刺的水果。意大利商人、旅行家尼科洛·达·康提(Niccolò de' Conti)被认为是最早记录榴莲的西方人。而中国人认识榴莲的历史,一直都与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联系在一起——郑和。
郑和画像
我国文献对于榴莲的记载,始于明代的两本小书《瀛涯胜览》和《星搓胜览》。它们的作者是曾参与郑和第四、第六及第七次航海的通事(即外交官和翻译官)马欢。作为见闻录,这两本书详细记录了南洋和阿拉伯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物产,其中就包括榴莲。
《瀛涯胜览》曰:“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则五六瓣裂开,若臭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
明代马欢著《瀛涯胜览》
《星搓胜览》则说:“苏门答腊有一生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甚似腐蒜之臭,剖开取囊,又似酥油,美香可口。”
如今,在包括英语在内的几乎所有欧洲主要语言中,榴莲都被称为durian。该词来源于马来语的duri, 意思是“刺”(《瀛涯胜览》中的“赌尔焉”也是马来语的直接音译)。但我们现在都愿随曾经的暹罗(今泰国)华人,取“流连忘返”的寓意,把这种东南亚水果叫做榴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西方人对于榴莲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是当今全球榴莲生产、消费图景的真是写照。
据智研咨询整理发布的数据,2021年,印尼已超过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榴莲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5.15%;泰国仍是世界最大榴莲出口国,出口量达87.51万吨。
中国则稳居全球最大的榴莲消费市场。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鲜榴莲进口量达82.16万吨。最近,国产海南榴莲将于2023年中上市的消息更引起不少人关注。我们对榴莲的喜爱可见一斑。
榴莲,是香还是臭?
去过东南亚国家旅游的小伙伴,一定会对当地人看待两种水果矛盾又纠结的态度印象深刻——榴莲和山竹。一方面,榴莲和山竹味道独特,被誉为“果王”和“果后”,另一方面,酒店、旅馆又对它们避之不及,纷纷以“禁止入内”应对。
山竹的“危害”在于其颜色,据说衣物、墙壁等被沾染后很难洗掉,而榴莲的“可怕之处”完全来自它的气味。
将榴莲称为“水果之王”的出版物
不过,对于“榴莲究竟是臭还是香”这个问题,历来因人而异、见仁见智。
19世纪英国探险家、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塞拉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曾说:“熟透榴莲的气味初闻让人十分不悦。”对于果肉,他则认为“像杏仁味极浓的卡仕达酱”。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不论是上节中《瀛涯胜览》与《星搓胜览》里的记载,还是华莱士的形容,其实都可以总结成一句俗语:闻着臭,吃着香。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榴莲的气味,究竟是种什么气味?
2017年,新加坡科学家鉴别出榴莲中的一组基因序列,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研究表明,榴莲的独特气味与其富含的挥发性硫化合物(VSCs)密切相关。在榴莲的生长过程中,气味类似臭鸡蛋、大葱、韭菜等的VSCs会逐渐释放出来,并且越来越浓。据此项研究的带头科学家Teh Bin Tean介绍,许多水果中有一至两个VSCs相关的基因拷贝,而榴莲中有四个,这也是榴莲气味之所以如此强烈的原因。
发表在美国《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榴莲含乙硫氨酸示意图
2020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莱布尼茨食品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发现榴莲中的“臭味”来源其实是乙硫氨酸。主导研究的纳丁·菲舍尔(Nadine Fischer)和马丁·史坦豪斯(Martin Steinhaus)教授表示,随着榴莲不断成熟,其果肉中的乙硫氨酸浓度会不断增加,并最终形成挥发性硫化合物乙硫醇。乙硫醇曾是2000年版吉尼斯记录中收录的最臭物质,榴莲这么惹人厌便不奇怪了。
那榴莲的香味又源于何处呢?一般认为,榴莲果皮中的脂类化合物,让它吃起来有多种水果混合的味道。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榴莲究竟是臭还是香,还与每个人的嗅觉受体基因有关,而人与人之间该基因的差异可能高达30%。也就是说,你爱榴莲,不等于别人也爱榴莲;反之亦然。
榴莲为什么是个华人生意?
2019年,文记榴莲创始人文超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番多少有些让人意外的话:“榴莲真的是很有趣的一种水果……华人对榴莲的喜爱就好像刻进了DNA里,在全世界不管是榴莲产地端还是销售端,它就是一个华人生意。”
文超
据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2021年,泰国生产新鲜榴莲120.15万吨,其中82.16万吨出口中国。越南、菲律宾的新鲜榴莲和马来西亚的液氮榴莲及榴莲制品也已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华人当真是榴莲产业中的最大玩家?
事实的确如此。首先,欧洲人虽然早在大航海时代就见过榴莲,但碍于它是热带植物,且鲜果保质期极短,以至于绝大部分欧美人都是在东南亚旅游途中才第一次尝到榴莲的滋味;其次,许多马来西亚、泰国的榴莲企业最初都由华人创办;再次,中国人和东南亚的华人似乎尤其适应,甚至偏爱榴莲的味道。这或许跟基因有关,但与华人移民在下南洋过程中与榴莲建立起来的独特感情关系更甚。
1899年泰国街头的榴莲小贩
其实,在郑和与马欢下西洋的同时,中国移民或许也在泰国第一次遇见榴莲。1377年,泰国阿瑜陀耶王朝(也称大城王朝,公元1351-1767年)国王接受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随后便不断有明朝居民南下前往泰国经商、生活。1536年成书的《海语》载:“(暹罗国都大城)虽王之妻妾,皆盛饰倚市,与汉儿相贸易,不讶亦不敢乱……有奶街,为华人流寓者之居。”可见当时华人移民已颇具规模。榴莲,据说正是在这一时期由马来西亚传入泰国的。
马来西亚华人庆祝榴莲季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指出,就数量而言,东南亚是历史上中国移民的核心区。而近500年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侨和华人已深度卷入当地商业体系。
就榴莲而言,历代都有东南亚华人进入榴莲园,参与到这一热带水果的培育、种植、改良和推广之中,甚至可以说,没有华人,就没有今天品种多样、品级严格的榴莲产品。
广受欢迎的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
与此同时,榴莲也在海外华人的文化中留下印记。从前的泰国华人相信,吃得惯榴莲,便能留在暹罗。而马来西亚华人中,至今还流传着“榴莲落下,纱笼飘起”这样浪漫的想象。
榴莲,大概是他们背井离乡、流连他地时最甜蜜的慰藉。
还能怎么花式吃榴莲?
既然中国人、华人这么爱榴莲,它的吃法应该不少。
的确,作为近10年来最火的“爆款”水果之一,榴莲和榴莲口味的美食遍布国内大街小巷。
榴莲班戟
榴莲薄饼
榴莲酥、榴莲班戟、榴莲薄饼、榴莲披萨、榴莲蛋挞、榴莲千层、榴莲冰激凌……当然,还有许多小伙伴吃自助餐时从来不会错过的烤榴莲。
似乎一夜之间,一切都“榴莲”了起来!
烤榴莲
当然,在原产地东南亚,榴莲的吃法更五花八门。
比如,印尼人会用完全成熟的榴莲拌上椰浆糯米饭,创造出软糯甜蜜的ketan durian。榴莲果肉做成的脆片kripik则是他们最喜爱的零食之一。
印尼美食ketan durian
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一些少数族群会把榴莲发酵制成一种调味品tempoyak,并在做咖喱时使用。
除了印尼,泰国人也喜欢将新鲜榴莲搭配糯米饭一起食用。
榴莲酱tempoyak
此外,东南亚常见的榴莲小吃还包括榴莲糖、榴莲饼干、榴莲奶昔、榴莲月饼、榴莲咖啡等。
怎么样?看了这么多,你有没有亲自下场做几道榴莲美食的冲动呢?
或许,你可以从听着“黑暗”,但吃着很香的榴莲肥肠和榴莲鸡煲开始哟!
作者 王靖中(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