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艺作家黄海源:笔耕不辍说好云南故事

2023-03-20 13:39:18
来源:云南网

 黄海源在查阅资料

  “今年1月份,《云南演义》历史系列长篇小说第4部隋唐南诏卷出版,还有4部完稿作品待出版,我的计划是在有生之年完成10部历史小说。”从云南省文联退休后,曲艺作家黄海源笔耕不辍。今年91岁的他依然思维敏捷、身体硬朗,更有一颗激情澎湃的心。他说: “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说好云南故事,增强云南人的文化自信,也让更多人了解云南。”

  创作充满浓郁滇味

  初春的小院中,阳光普照、草木复苏。书房窗前,邻居家开得正艳的月季花枝探过头来。上午9时,黄海源坐到桌前,铺开稿纸,开始伏案写作,这是他坚持了29年的习惯。

  “我从小在河南新安县的一个孤儿院长大,17岁跟随部队来到云南,进过工厂,当过工人、俱乐部主任和宣传干事,后调入省文联筹备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开始专职搞曲艺研究和创作。”黄海源告诉记者,他儿时几乎未上过学堂,但善于学习。30岁左右,他通过自学考取云南大学文史专业,通过夜大的专业学习,为曲艺创作打下理论基础。青年时期,作为工厂的文艺积极分子,他开始演话剧、唱京剧,写相声和评书。

  黄海源早期创作的云南方言评书《牛倌接亲》被改编为滇剧演出并编入《云南戏剧剧目选》,《血项链》被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选为表演节目,并被广东美术出版社改为连环画出版。他还创作了《潘朔端将军》《赛典赤萝槃之战》《卢汉将军》《活捉张辉瓒》等中长篇评书。专业人士评价:“黄老先生创作出版的系列传奇评书章回小说具有浓郁的滇味特色,代表作均为精良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从事曲艺研究工作中,我发现关于云南历史故事的书籍不多,我便想将它写下来,向外界展示云南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黄海源说。1994年,黄海源退休后便开始着手写作云南历史长篇章回小说《云南演义》。

  为读者呈现完整故事

  “历史演义性的章回小说,不等于历史的翻版,而是以史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黄海源说,只有把历史规律和演义原则有机结合,用历史来说事,借古人以抒情,据史实而演义,假思绪撰传奇,才能创作出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演义的艺术性好作品。

  《云南演义》时间跨度长、史实范围广。黄海源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查阅了县志、史书、论文、野史、民间传说后发现两个现象,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相当匮乏,史料线索粗略,部分史料还存在未全面考证;而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尤其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史料又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为完善充实云南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较好呈现那段历史中云南比较完整的面貌,黄海源一头扎进资料堆,开始打捞历史碎片。他房间的书架上,除书籍外还有大量装在文件袋和捆扎成堆的资料。“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陷在一堆堆史料中,反复梳理、寻字觅句,把一个个历史碎片串联成一段符合历史史实和历史逻辑的史料。”黄海源告诉记者,他翻捡了200多册图片,制作出2000余张卡片,才串联起《周秦卷》《滇汉卷》《三国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南诏卷》《大理卷》《元朝卷》《明朝卷》《清朝卷》《民国卷(上下)卷》的历史素材。

  活到老学到老

  “白头不知老,执着忘岁月。”黄海源的一位同事这样形容他。

  谈及云南历史、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以及历史小说的写作方法,黄海源滔滔不绝。

  “历史章回小说很多,写法各异。”通过比较分析,黄海源采取了《列国志》的写法,只是在艺术上采用《三国演义》的一部分。“少点虚构,多点纪实。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虚实结合,传史之奇。”

  翻开《云南演义·隋唐南诏卷》,小说故事性强,矛盾交织紧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黄海源告诉记者,自己凭借60多年曲艺文学创作的连贯和余绪,按中国传统评书体杂糅章回体小说而创作,承继了中国通俗小说人物出场、亮相、形体动作的手法,同时杂糅了评书的赞颂赋,用形象生动的人物推进故事,在故事的层层演变中使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加强和升华。

  《云南演义》十卷完成预计有300余万字,这对作者而言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更何况是一位耄耋老人。

  黄海源告诉记者,创作初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友欧阳常贵和他共同研究制定了《云南演义》的写作提纲,由于任务艰巨,进入元代卷以后,欧阳先生再次倾力相助,其对元代云南以赛典赤·赡思丁为代表的历史有较翔实的研究,并写有10余万字的初稿,写作发表滇军30位将军的小传。两位老友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只为给读者留下一部荡气回肠的作品。

  记者 张馨云(云南网)

编辑: 朱东然
云南曲艺作家黄海源:笔耕不辍说好云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