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活态传承之路怎么走

2023-03-02 19:29:46
来源:云南日报

  【话题】

  花灯和滇剧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它们也正在陷入逐渐边缘化的境地。为保障这些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使其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我省积极探索花灯、滇剧发展新路径,但如果只有保护没有发展,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活态传承。要让地方戏曲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困局  就业与招生陷两难

  花灯、滇剧在我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滇剧演出活动在清朝光绪年间的滇中地区就已十分盛行,花灯剧则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熟的戏剧形态也有200多年历史。尽管花灯和滇剧在行当、剧目等方面有融合,但两者其实各具特点。

  花灯几乎囊括了云南各地区的民歌小调,并以“手不离帕扇、无崴不成灯”的表演方式独树一帜,是我省最接地气的戏曲艺术;滇剧则讲究“四功五法”,程式化较花灯而言更为规范。民间亦有花灯“穿不得蟒袍、上不得朝”的说法,意指花灯剧不太适合“帝王将相”类题材,但这类题材在滇剧中却较为常见。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省花灯、滇剧迎来发展黄金期,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花灯、滇剧团。一时间,戏曲人才辈出,作品推陈出新,演出市场欣欣向荣。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专业院团改制撤并及多元文化产品不断涌现,花灯和滇剧的发展逐渐陷入低谷。

  数字时代给予受众更多选择,年轻人大多对花灯、滇剧缺乏了解,保护与传承举步维艰;在演出氛围相对浓厚的乡村,爱好者多为中老年群体,事实上,基层戏曲生态并未实现新陈代谢;专业院团的撤并以及演出市场的萎缩,则进一步缩窄了文艺从业者的就业渠道,从而陷入“就业”与“招生”两难的不良循环。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我省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高职院校,但花灯、滇剧专业已连续多年面临招生困境。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定向委培新模式,与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玉溪市花灯剧院等文艺院团开展联合办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实际困难。

  戏曲专业学生一般会将国有文艺院团作为就业首选,但由于岗位编制有限,并非都能够如愿以偿,因而只能自谋职业,抑或从事不相关的职业。目前全省挂牌的国有花灯、滇剧院团合计不到15家,一些院团演员老龄化日趋严重,编制恒定不变,岗位得不到良性轮转。

  解局  多措并举谋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花灯、滇剧和大多数非遗技艺一样,正在陷入逐步边缘化的境地。要最大限度保障这些传统技艺不会消失,不能只有保护,没有发展。要实现花灯、滇剧的传承发展,需要在保障人才培养不断档的同时,巩固拓展观众群体,并实现文艺作品的守正创新。

  近年来,我省实施和建立云岭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云南青年表演艺术家、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等授誉制度和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领军人才的扶持和宣传力度,推出了一批舞台文艺精品力作。目前已评选出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30余人,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80余人,中国戏剧“梅花奖”9人,文华个人单项奖11人。花灯剧《山茶花红》、滇剧《回家》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滇剧《水莽草》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花灯剧《郑喇叭外传》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创作剧目。

  与此同时,我省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出台了《云南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全省国有文艺院团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此外,我省于2021年增加3000万元用于扶持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批准设立了云南艺术基金和云南省艺术名家工作室,有力带动了一批精品艺术项目的打造和艺术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赛会平台搭建层面,我省已连续举办多届的新剧(节)目展演、青年演员比赛、花灯滇剧艺术周、新年戏曲晚会等大型赛会活动,已成为本土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为例,它首先为我省花灯、滇剧人才提供了一个历练晋升的契机。活动所设置的奖项既有个人也有综合,涵盖编剧、导演、编导、音乐、表演等几乎所有领域;其次,艺术周作为一个“专业”与“业余”同台展示的舞台,助推了基层戏曲生态的营造培植,期间所展演的剧(节)目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戏曲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更巩固了传统票友的基本盘,拓展了部分新兴观众群体。

  破局  拓展年轻群体促传承

  身处滇剧传承前端的云南省滇剧院,近年来也在通过创新演出方式积极拓展年轻观众群体。滇剧《粉·待》以庭院剧形式呈现,讲述一名失宠皇妃突然得到召见,却迎来“赐死”的悲惨结局。优美哀怨的唱腔,华丽写意的“服化道”,就连伴奏乐队也从幕后来到了前台,为观众带来一种浸没式的全新体验;另一出新近打造的《滇海圆圆曲》,以历史人物陈圆圆的经历为故事主线,同样以鲜明的本土特色受到好评。

  此外,云南省滇剧院的“文化大篷车”活动持续深入基层乡村演出,每周四举行的“艺术客厅”精品剧场在西南大戏院已坚持演出了20年,目前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传递滇剧之美。

  花灯传承方面,云南省花灯剧院既有守正创新,也有经典再造。花灯剧《红葫芦》是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故事,当年在昆明上演曾轰动一时,用纸笔记录剧中经典台词的场景至今让一些“老昆明”记忆犹新。除保留剧本和经典台词外,新版《红葫芦》在舞美和乐队伴奏方面均实现突破创新。新剧上演期间,云南省花灯剧院还举办了《红葫芦》角色模仿秀活动,在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广,进一步拉近了年轻人与花灯的距离。

  目前,云南省花灯剧院打造的“云南花灯新媒体矩阵”也在不断完善中。通过整合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平台,建设花灯动态、演播厅、花灯学堂、花灯大家唱、创意超市,向公众提供花灯新闻资讯、传承普及、线上演播等多种产品服务。

  年轻一代是非遗传承的基石,在“滇剧进校园”的过程中,文林小学作为我省滇剧文化传承项目的首所试点小学,已培养出滇剧小演员300余名。该校滇剧传习班学员参演的微电影《滇韵鎏金》参加国际青少年儿童电影节斩获最佳故事片与最佳美术两项大奖,《少儿滇剧》成功申报入围第六届全国教育教学博览会,该校被教育部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非遗进校园”为专业文艺院团发现、培养戏曲人才开辟新路,让非遗传承之火在年轻一代中燎原,让学校建设发展更具鲜明特色,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多方共赢的发展新格局,让业界看到,尽管仍有瓶颈需突破,但花灯、滇剧的活态传承之路正在迎来光明。

  记者 秦明豫(云南日报)

编辑: 朱东然
地方戏曲:活态传承之路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