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蜀锦“牵手”活力大运 ——探访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诞生的故事
媒体记者参观蜀锦产品
工匠全神贯注、织机“咔吱”作响,一根根丝线被编织成红蓝两色的蜀锦绸缎。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探寻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诞生的故事。
去年,成都大运会奖牌“蓉光”与充满地方元素的绶带一经亮相,就广受关注。“奖牌绶带采用了蜀锦工艺和材质,就是在这座车间里生产出来的。”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羽手拿绶带两端向记者介绍,绶带长105厘米、宽2.5厘米,正面由宝蓝色铺底并绣有成都市花芙蓉花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太阳神鸟的图案,背面采用中国红搭配金色祥云纹,整体呈现端庄典雅的美感。
工匠操作织机生产蜀锦
“将拥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奖牌绶带设计,既体现了赛事举办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又传达着青春时尚的气息。”与蜀锦打交道已有50多个年头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回忆,借研究所成为成都大运会特别生产商的契机,他的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向大运会组委会提出用蜀锦织成大运会奖牌绶带的建议,之后便得到确认并接到设计生产任务。“设计工作并不简单,我们反复修改了数十次设计稿,才确定了芙蓉花和太阳神鸟的纹样。”他说。
为了让绶带符合大运会标准,设计团队又设计出红底金纹的背面图,与正面装订在一起,解决了蜀锦织造难以实现双面同纹的问题。“我们还通过优化锁边等方式,使绶带不出现刮丝现象。经过科技处理,绶带还具有防水、防高温、防腐等效果。”胡光俊告诉记者,大运会绶带正式上机生产的背后,是70多道工序和半年时间的投入。截至目前,2000多条绶带已经交付。
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
除了绶带,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还按照赛会要求,结合成都大运动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理念及吉祥物元素等,对蜀锦进行创新设计,推出了丝巾、渔夫帽、工装包等文创产品,进一步展现蜀锦文化的别样韵味。
记者 朱海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