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202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省长论坛侧记
2022年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建立30周年。11月20日至21日,以“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建设更加融合、繁荣、可持续和包容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主题的202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省长论坛(简称GMS经济走廊省长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20多个省(市、府、邦)的行政首长及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出席论坛。
为期2天的会议上,既有对次区域合作、经济走廊建设未来发展思路的探讨,也有对政策措施的建议以及合作项目的推荐。共同开创次区域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成为各方共同的心愿。
为区域互联注入新动力
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一直是GMS经济合作关注的焦点。在本次会议上,几乎每位行政首长都把区位优势、交通互联作为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通车即将满一年的中老铁路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老挝工贸部部长玛莱通·蓬玛希介绍,中老铁路正在改变该地区的互联互通格局,为老挝提供连接区域和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陆上新通道。未来,铁路沿线计划建设的出口加工区可以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
老挝万象省副省长道亨·南塔冯表示,老挝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唯一一个与各成员国都有边境接壤的国家,这为老挝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创造了良好条件。中老铁路经过万象省并设有车站,万象省制定了经济走廊发展计划,以利用地区优势发展经济。
泰国廊开府也感受到中老铁路的热度,并迅速行动起来,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廊开府副府尹尹威瑞帕功说,泰老友谊第一大桥的货运班次由每天2对增至7对,货车停放区面积扩大到6000平方米,还专门修建了一条道路。
“我们正在更新海关监测设施”“通过道路发展推动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中缅海公铁联运新通道常态化运行”......虽然不能面对面地交流,但是,代表发言中都提到大量正在推进的项目,这充分展现了各方对推动区域互联的“执着”。
云南是中国面向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前沿省份,也用变化展示着决心: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货物运输超过1000万吨;滇越铁路班列稳定开行;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铁联运成功运行......
区域互联的未来,很大。
为区域发展增添新活力
“克伦邦欢迎企业投资光纤制造、宽带卫星通讯等领域,到克伦邦建造5G网络。”缅甸克伦邦行政长官索敏乌的发言代表了许多与会嘉宾寻找发展新动能的迫切愿望。缅甸仰光行政长官梭登表示:“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潮流,数字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21日下午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创新是贯穿会议的关键词。与会专家就区域合作模式、跨境经济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打造绿色经济走廊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聚焦通过创新推动经济走廊建设。“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各国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教授朱杰进建议,各方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携手实现次区域跨越式发展。
会场上有新观点,会场外也有新成果。
GMS经济走廊省长论坛作为地方政府主导的次区域合作平台,论坛主题议题、成果和配套活动,均由地方设计,能够充分反映地方合作重点和诉求。成立以来,不仅促进了次区域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配套活动也让论坛更“接地气”。
论坛项目路演活动上,近20家企业代表登台推介。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数字体育大数据、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老挝磨丁经济开发专区项目、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项目、缅甸曼德勒国际物流园......在本次路演中,数字经济和园区类项目受到格外关注。“我们的物流园以国际海公铁联运体系为支撑,主动融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缅甸曼德勒国际物流园项目,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合作伙伴。
会议上,一批项目成功签约。接下来,还将举办农产品和工程机械产品对接等活动。
回顾六届GMS经济走廊省长论坛,各方对区域融合、繁荣、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加强互联互通、提升贸易便利化、拓宽合作领域的意愿更加强烈;畅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措施更加务实......本次会议通过“昆明共识”,各方同意不断完善省长论坛合作,形成沟通协调长效机制;继续推动互联互通,夯实经济融合发展基础;构建区域安全高效供应链产业链,共塑价值链共享繁荣发展;加强并拓展数字经济合作,更好赋能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致力多层次交流交往,携手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GMS经济走廊建设,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记者 张若谷 何嵘 黄议娴(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