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青年说”系列报道之一|为柬中合作贡献青春力量
【编者的话】
山海携手,命运与共,同向远方。
今年是泰文《湄公河》杂志创刊20周年。
20岁,正青春。为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国家青年的交流互动,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以下简称区域国传中心)、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将以《湄公河》杂志的生日为契机,于11月中旬举办《湄公河》杂志创刊20周年暨首届山海青年线上对话会活动。同时,为区域国传中心主办的“澜湄来试试”短视频挑战活动收官。该活动自今年初启动以来,已收到数十位澜湄国家青年的视频故事,各国网友点击观看量超过千万人次。
为把澜湄国家青年守望相助、追梦无悔、共赴未来的故事与声音“放大”,即日起,云南日报推出“山海青年说”系列报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凝聚更多新生力量。
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亚太总司中国处副处长张美贞——
推进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2年11月8日,应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柬埔寨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我有幸参加了系列会议接待工作,关于柬中合作持续深化和共同推进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我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感受。
于我而言,柬中两国这十年的合作历程基本贯穿着我求学、求职的青春岁月。
我与中国的缘分要从2014年留学云南说起。那一年,在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柬中政府间协调委员会成立。借两国合作的东风,和我一样前往中国求学的柬埔寨青年不断增多。留学期间,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认识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与他们交流学习心得,畅聊未来理想。
2017年,我从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回到家乡。那一年,柬中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金边举行,中国援柬国家体育场项目开工建设。考虑到自己学习的是经济专业,我一度将自己从小的“外交梦”藏在心中。正准备放弃时,得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招聘柬籍文员,我便参加了应聘。最后,我通过重重考核进入中国大使馆工作,在惊喜和期待中开始了外交工作。
2018年是柬中建交60周年,以此为契机,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那一年,通过参加各种外交活动,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外交知识,积累经验,等待着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契机到来。
2019年4月28日,柬中双方签署《关于构建柬中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标志着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那年,凭借扎实的外交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我顺利考入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成为了一名外交官,以全新的身份参与到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中。
2020年10月12日,柬中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柬埔寨香蕉、芒果输华;柬中两国合作抗疫,患难与共,成为了“铁杆朋友”。这两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柬期间的两次接待,陆续参与柬中双边合作相关工作。工作时间越长,我越感受到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两国青年带来的机遇。和我一样,许多柬埔寨青年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两国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来,参与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中,不仅获得了工作机会,也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现在,我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做出成绩。在我看来,青春本身就是用来逐梦,用来拼搏的。我坚信,柬中合作必定会结出更多硕果,我的努力也必将得到回报。
记者 沈燕编译(云南日报)
柬埔寨商业项目招商经理谢德福——
携手踏上合作发展新征程
小时候通过电视、报纸和杂志,我经常看到关于中国的报道,家里人也会经常谈及中国,因此,我从小就对中国很感兴趣。为了到中国留学,我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发展。而我的中国故事,要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云南说起。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发展前景深深吸引着我。我认为,未来,凭借云南的区位优势,柬中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在经贸、旅游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必将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
2014年,我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满怀期待来到云南师范大学留学。通过5年的学习,我完成了本硕连读,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顺利毕业。留学期间,我发现云南远比我原本想象的“有内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发展迅速的城市和乡村,以及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令我印象深刻。
在学校除了学习,我还积极参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中柬情·合家欢”2015柬中友谊春节联欢晚会、云南柬埔寨留学生庆祝柬埔寨新年活动等各类友好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中文水平,还结识了许多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留学生朋友。通过长期与各国青年交流,我对流域各国青年未来的发展与合作充满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中国传统舞蹈特别是云南民族舞蹈非常感兴趣。2015年,我携舞蹈作品《傣秀》参加第五届海外“桃李杯”舞蹈大赛,获得了亚洲赛区冠军,该作品融合了柬中传统舞蹈元素,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让我更加坚信文化的融合能够带来惊喜和力量,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一样。
留学中国期间,我不仅把专业基础打牢,还研读了一些中国政治、经济相关的书籍,同时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柬文版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的治国理政理念,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近年来,柬中两国青年交往不断密切,越来越多柬埔寨青年选择到中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在柬埔寨各领域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经过细致的考虑,2019年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柬埔寨的一家公司工作。通过3年的努力,我成为了公司商业项目招商经理,参与了许多柬中合作的建设项目。
从云南到柬埔寨,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到下游,知识、文化、梦想,我满载而归。未来,希望柬中合作全方位、多领域持续深化推进,为两国青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疫情后,期待澜湄流域国家青年有更多机会相聚、分享和交流,共忆美好,共话未来。
记者 沈燕编译(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