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珠源”两院专家开讲了

2022-11-17 11:06:43
来源:云南日报

  11月14日至15日,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曲靖“智汇珠源”招才引智活动和云南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曲靖市启动。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张克勤、郝小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等专家,分别赴曲靖师范学院、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曲靖市农业学校等地做学术分享,为曲靖高质量发展“开良方”。

  朱敏:曲靖是名副其实的古鱼王国

  【院士档案】朱敏,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是如何演化来的?人的远祖是什么动物?”

  带着这些问题,朱敏为曲靖师范学院师生作《曲靖古鱼王国“人之由来”文化高地》专题讲座。

  朱敏与曲靖“古鱼王国”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他率领团队在曲靖发现了大量珍稀的早期鱼类化石,为解决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化石实证,带领我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

  朱敏从一张“人类进化图书”开始,带领学生们从人之由来、曲靖古鱼王国和文化高地三个方面,探索人类的起源、曲靖古生物化石研究和重大考古发现。

  张克勤:用微生物资源点亮绿色农业

  【院士档案】张克勤,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主要从事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发掘了大量线虫生防微生物和活性化合物,建成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

  从资源研究中的现象与本质、代谢产物研究中的现象与本质、侵染研究中的现象与本质、应用研究中的现象与本质四个方面,张克勤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科研经历,与曲靖师范学院师生分享了如何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和规律,凝练出科学问题形成科研项目的心得。

  张克勤院士说:“曲靖的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应该更加关注怎样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施用,使产品向高端化发展,让产品越来越安全,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郝小江:推进传统药物创新

  【院士档案】郝小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化学研究,并不断探索植物化学研究新模式,逐步建立了资源—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体系。

  郝小江以《浅谈传统药物中的创新策略》为题,为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作专题报告。他从全球药物研发的基本格局、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基本格局、创新药物研究流程、传统药物新用途的发现(老药新用)、传统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与新药研发、从传统药物中挖掘先导化合物与新药研发(原创)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讲解。

  他表示:“我们缺的是技术人才,不是缺发表文章的人才。传统药物的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引进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

  朱有勇:搞科研要有创新精神

  【院士档案】朱有勇,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多年来,他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从“冬季马铃薯”到“林下有机三七”再到“水稻上山”,在曲靖农业学校,朱有勇说的最多的就是“创新”。

  “我们科学家一定要打破常规,季令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你的季令对了。我们还要创新,把整个季令反过来用,把热区的冬天当成我们昭通、曲靖的夏天,把它的春天当成秋天。”朱有勇分享了他探索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的心路历程。他把创新精神融入实践,将冬天旱季生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创建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打时间差,错季种植,冬季马铃薯成为我国最早上市的鲜薯。

  记者 曹曦桐(云南日报)

编辑: 徐腾延
“智汇珠源”两院专家开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