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特派员助农增收 推进乡村振兴
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云南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
将技术、信息、管理、资金等
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农村一线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精准助农,助力乡村振兴
多年来
广大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
结合当地实际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
助力农村高效种养新模式的建立
和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水平提升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起了解他们的故事↓
陈建林:科技“扮亮”乡村高原露地菜
2021年,科技特派员陈建林到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乐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队长。“第一印象是这里土壤水利,生产条件适合种菜。”在陈建林看来,气候温凉的乐里村十分适合茎叶类作物生长,加上水利条件好,四季均能排灌,但由于种植品种杂乱,播种期不一致,规模小等因素,形不成产业。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乐里村的种植业调研后,陈建林结合当地“一村一品”的定位,下决心推进高原露地蔬菜种植产业发展。
通过总结当地露地种植作物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比较其他地区的气候、土壤、水利、市场条件,陈建林认为大葱、生菜、青花、大白菜、两熟期的水果甜玉米是适宜当地种植的首选蔬菜品种,可以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推动了高原露地蔬菜种植标准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乐里村开始第一茬露地蔬菜的种植,全年共种植4茬,年亩产值高达17000元,解决250多名不能外出务工村民的就业问题。
科技特派员名片
陈建林,男,曲靖市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从事于农作物品种选育,丰产栽培及产业化研究。从事农技推广30多年,完成品种引育8个,栽培技术创新9套成为主推技术。先后获省部级奖5项,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
咩顺华:扎根山村种重楼,科技致富带乡亲
近几年,气候冷凉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热起来了”。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咩顺华带领山区农户种植滇重楼很“火热”。咩顺华的家乡昙华乡子米地村,是个“种一皮坡,收得一土锅”的山村。但在他眼里,这里是种植重楼的绝佳“宝地”。
为了种出优质重楼,咩顺华不断学习重楼种植技术和知识。为了改进技术,他在深山与实验田间两头跑,通过不断地实践、再实践,掌握野生重楼驯化栽培习性,总结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试种成功后,咩顺华就向村民推广技术。他将重楼病虫害防治、高产种植等实践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同时邀请知名专家现场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发放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带动47户农户加入滇重楼种植行业,新增种植面积达170亩。
咩顺华还牵头成立子米地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签订重楼及重楼种苗收购合同,吸引不少村民成为他基地里的“产业工人”。现在,村民们不用再漫山遍野挖重楼,既保护了当地环境,又发展了产业。在他的带领下,子米地村成为重楼产业发展的“示范村”,如今家家靠种植重楼走上了致富路。
科技特派员名片
咩顺华,男,彝族,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大姚县高寒冷凉地区发展产业带头人,昙华乡科技致富带头人。主要从事滇重楼、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2021年入选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
唐小艳:科技进深山,古茶香更浓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是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之一,也是云南十大茶叶基地市之一,古茶树资源颇为丰富,有14万多株古茶树在深山繁衍生长。
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唐小艳无数次前往芒市开展古茶树资源调研。她发现芒市古茶树自身生长状况脆弱,管理上存在措施不够规范和过度开发的问题,古茶树的科学保护工作十分迫切。对此,每年唐小艳都要办2期专题技术培训班,已惠及茶农茶企业共65户,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开始有了起色。茶叶品质提升、古茶产量上升,这一良性循环让勐戛镇和八家寨茶农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古茶树、茶园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唐小艳建议要加大力度保护好古茶树种质资源,通过打造古茶树茶旅示范村来突出生态环保、返璞归真理念,加快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一条茶旅融合、绿色有机发展新路子。
科技特派员名片
唐小艳,女,德宏职业学院副教授,农业昆虫及病害虫防治专业,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文建成:创新产出好大米
在2015年—2017年,文建成作为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7次赴缅甸开展工作,为亚洲农业(缅甸)公司(Asia Agriculture Co. Ltd)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品种提纯、优质米生产、人才培养等提供技术服务。在文建成技术指导下,建立了优质米常规品种的提纯、原种繁殖技术体系,为优质米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俯身水稻田,奔走田野间,这是文建成的常态。他作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充分利用云南优异水稻基因资源,主持育成香软米、有色稻、功能型的籼稻新品种15个,参与育成杂交粳稻品种9个。技术培训500余人次,示范推广水稻数十万亩,新增产值上亿元。
云南丰富独特的稻米谷种,成就了云南“六大名米”。文建成结合本土优势,重点突出“六大名米”的水稻品种改良,为遮放贡米、八宝贡米、元阳梯田红米等生产培育新品种。通过8年努力,结合香味基因、软米基因、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成功实现遮放贡米当家品种“滇屯502”的复壮,这是我国水稻复壮成功的少数典型例子。还培育了产量高、抗病强的遮放贡米接班品种“滇屯506”。
通过联合省州农技部门,云南省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利用自主选育的优质杂交粳稻品种“滇禾优615”、“滇禾优34”,开展多种模式的杂交稻节水旱种。“水稻旱种技术的推广,可发挥云南山地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为云南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文建成满怀自信。
科技特派员名片
文建成,男,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从事水稻品种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
于德才:用科技点亮乡亲致富“薯”光
“洋芋花开幸福来”。被群众称为“于洋芋”的科技特派员于德才开心地说道:“在澜沧,我们让冬季马铃薯产量达到每亩4.7吨,在建水更是有每亩5.6吨的高产量,帮助农民每亩增收7627元,户均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近年来,于德才努力推动冬季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云南的冬季马铃薯正向着机械化、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品种多元化稳步推进。”于德才说。他率领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马铃薯大垄高墒密植栽培等科技成果。
在培养乡亲们田间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于德才还注重提升大家的理论水平。通过几年的培训学习,部分学员靠栽培冬季马铃薯成为了区域致富带头人。于德才团队完成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被云南省科技厅、农业厅作为重点科技成果进行推介。
科技特派员名片
于德才,男,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7次入选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项目。技术服务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乡牦牛坪村委会、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田心村、泸水县老窝镇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帮扶普洱市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科技产业扶贫、云南农业大学校县合作,被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服务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云岭大地上
处处都有云南省农科专家们挥洒的汗水
都有他们以科技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推进乡村振兴的身影
科技动能澎湃
质量效益跃升
农业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云南省科技厅供稿
编辑 张晓晖(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