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我在云南真好”系列报道之二:共创新时代|万哲生(英国):妙趣横生教汉字
编者推荐
奋进新征程,开放云南拥抱世界。
回望走过的十年,不同国家的朋友们,爱归红土地、共创新时代、乐享好日子。
逐梦再起航,我们心手相连、命运与共、勇往直前。
继10月15日推出《爱归红土地——“这十年,我在云南真好”系列报道之一》后,今日推出系列报道之二,让我们共同感受在一起的温暖,增强向未来的信心。
我是英国人,随妻子姓万,名哲生。
因父亲着迷中国文化,耳濡目染,我在英国读大学时就选择了中文专业。1993年到天津留学,之后在上海做杂志编辑。2005年,厌倦了钢筋森林,我和妻子义无反顾地奔向大理,从此乐土以居、山川以游。
开咖啡厅、做果酱、翻译、画画、出书,大理给了我们心之所向的自在生活。小城故事多,十余年来,我用中文写作、采风作画,完成了汇集当地市井风物、神话传说的绘本《大理外传》,书中承载着我对大理的热爱。
移居昆明已有3年,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来金碧路,两边是碧绿的法国梧桐,空气里飘来炒越南咖啡豆的香气。如今,这里早已变了面貌。在昆明,我认识了更多人,也开启了人生新的探索。
《汉字博物馆》是我正在创作的新书。这次,我打算以英国人的视角解读汉字的奥秘。“鸟”比“乌”多一点,代表鸟儿的眼睛,而乌鸦一身黑,很难看出它的眼睛在哪里,所以“乌”字没有点睛;“乌白马角”,乌鸦变白、马儿长角,这个词指代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追根溯源、脑洞大开,这就是我钻研中国文化的方式。顺着汉字的演变过程倒推:简体字、繁体字、小篆、金文、甲骨文,在我眼中,字变成笔画,笔画变成符号,符号变成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时间流过,千百年的历史依然栩栩如生,它们灵巧地寄居在文字里。
如今,我是一名小学双语教师。结合动画、游戏等方式,我用英语给孩子们解释汉字、成语、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由来和衍生故事。除了上课,我还开设了“文武双全”夏令营。文,即教孩子们知识、画画、手工;武,即亲近大自然、开展户外活动。
和云南已有几十年的缘分,大理的淳朴天然、昆明的日新月异,还有日常和孩子们接触时释放的天马行空,都持续刷新着我的好奇心,给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记者 郭瑶编译(云南日报)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