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流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成效
9月23日,“同饮一江水”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深切感受澜湄流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普洱市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缩影,以该园为典型代表,普洱市建立并实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在云南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2020)》,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通过此次参观,采访团进一步了解了澜湄流域上游的经验和做法,传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原林业部批准建立,面积10万亩。该园区内保存着中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标志的南亚热带原始森林。园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区位上,在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层次等均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文化区位上,地处普洱茶文化的中心;交通区位上,紧靠昆曼高速和中老铁路,距离普洱机场38公里,距离西双版纳国际机场100公里;经济区位上,地处昆曼国际大通道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旅游区位上,位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昆曼国际旅游大通道上,毗邻西双版纳州,空间上属于同一旅游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优势互补特征。
采访团了解到,多年来,园区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无重大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发生,无大面积森林病虫害发生,野生动物数量有所增加,保护管理压力有所减轻,社区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缓解,公园成立以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火险火情。基本杜绝了滥砍滥发、滥捕滥猎、乱采乱挖等各种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开展森林旅游和严格林地使用监管;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共建,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社区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积极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使得“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记者 冉秀兰(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