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从安宁到北京 红梨闯新路

2022-09-22 10:22:11
来源:云南日报

  梨,在北京果品市场上,是主流、量大的单品,大多出自山东或者河北。

  而今年中秋节前,在北京市农产品交易规模最大的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新了近10吨“安宁红梨”。

  它们,坐着冷链运输车,一路从云南经过四川、陕西、河北等省市,历经50余小时抵达北京。

  为了让“不知道‘安宁红梨’是谁”的北方消费者,认识这个2013年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水果,红梨的供应链团队打破“批发市场不吆喝”的售卖习惯,设计易拉宝海报、策划精选礼盒、与批发商面对面宣传推广……在为红梨打开北京消费市场开拓新路径的同时,也让10吨“地标”红梨成了批发市场的“新宠”。

  他们,为什么要如此“折腾”梨?

  “红梨进北京,喜迎二十大。” 专门从事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产地供应链的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笑言。

  事实上,“折腾”背后是政府、企业、农户携手推动农产品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尝试,他们在用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

  转危为机

  上个世纪90年代,安宁市八街街道开始种植红梨。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安宁红梨”摸索出含糖量高、酸味适中、肉质细嫩的科学种植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安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红梨之乡”的称号。2013年,“安宁红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批。

  不过,由于运输成本、推广渠道等原因,在北方市场上,鲜见云南梨的身影,更别说“安宁红梨”了。

  引发红梨进京的创新之举,现实因素是眼前的市场危机。

  今年秋天,受雨水气候和疫情影响,“安宁红梨”成熟期推迟,原有销售渠道暂时出现困难。安宁市政府相关部门多方走访,最终将突破点锁定今年刚落地八街街道的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因为,它有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强大“基因”。

采摘前的安宁红梨(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供图)

  今年4月,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昆明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安宁八街启动建设。该园区的整体规划、建设、运营方——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生物酿造、安全农产品、科技种植、农产品供应链等领域处于国内行业领先位置。

  园区启动不到半年,招商展示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以“天天见进度”的速度融入云南乡村振兴,全力孵化“云品出滇入京”的高质高效模式。

  瞅准中秋节前水果消费市场即将迎来“小高潮”的时机,安宁市八街街道办事处、红梨合作社、种植户等马不停蹄地与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起协商谋划,以最快速度完成红梨进京工作。

  仅仅用了5天时间,在园区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多臂”助力下,采摘、分级、包装、冷链配送、落地推广、批发销售一气呵成。

刚采摘的红梨准备装车(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供图)

  入京前,园区技术团队深入安宁市八街街道多个种植梨园,给农户做采摘红梨的技术培训和分级、包装操作示范。面对农户“卖不出去怎么办”“到京后会不会跌价”的诸多担忧,园区承诺在采摘装车后即向当地合作社和种植户支付全额货款,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即,园区供应链团队和当地种植户齐心协力,采摘了近10吨安宁红梨,并现场完成了果品分级和抽检。

  马上,冷链运输车出发。收到园区支付的货款,安宁大彤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创办人张建丽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街道办和园区雪中送炭,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把梨卖到了首都。今后的客户又多了!”

  小试牛刀

  红梨从安宁到北京,虽然“折腾”了梨,但却“启发”了人。

  作为此次红梨进京的参与方,安宁市八街街道办事处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云波感受到“南梨北销”对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来说,仅仅是一次开拓全国大市场的“测温”。

  “红梨这样的区域农产品‘好学生’,要跳出当前的‘舒适圈’,对标省内外一流果品,为自身谋求更宽阔、更具竞争力的‘考场’。” 刘云波有感而发。

  这些年,安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扶红梨种植企业和农户逐步打开市场。据统计,红梨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值达1950万元左右。从这个角度看,“安宁红梨”算得上区域果品的“好学生”。不过,面对全国大市场,需要强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拧成一股绳,才能抵御各类风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从红梨进京‘小试牛刀’,我们对‘云品出滇入京’更坚定了信心、开拓了思路。” 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分析,要在地理标志产品的加持下,选择精准的销售渠道,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凭借整合资源的专业能力,缩短优质产品在产业聚集、规模生产、品牌建设培育上的周期,这对于加速云品走向世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了解,安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今年4月开工建设的同时,就同步开展了园区的运营工作。半年左右的时间,园区运营团队走访了很多云南绿色食品原产地,昭通、文山、普洱、玉溪、宾川、宁蒗、永胜、会泽、新平、孟连……在此基础上,凭借“优势产区+优势品种+优质果农+区域品牌”的产地供应链模式,园区在市场上逐步开辟出一条优势赛道。眼下,他们正在努力牵手更多云品,共同做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大文章”,让“云品出滇”走得更远、赚得更多。

  记者 王欢 段建鑫 储东华/文 字剑飞/视频(云南日报)

编辑: 徐腾延
喜迎二十大|从安宁到北京 红梨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