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古村里的新车间

2022-07-25 15:14:52
来源:云南日报

经过精心照料,发酵房里的诺邓火腿已经穿上“绿袍” 云南日报通讯员 闵杉 摄 工厂研发的午餐肉即将上市 云南日报通讯员 闵杉 摄 回乡创业的徐琨斌 云南日报通讯员 穆功 摄

诺邓古村的新车间投用 云南日报通讯员 闵杉 摄

工人正在对“三年腿”进行切片加工 云南日报通讯员 闵杉 摄

云龙县城以北,沘江蜿蜒而过,形成“太极图”的天然地貌。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诺邓古村就藏在山谷中。 云南日报通讯员 闵杉 摄

  盛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马金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马金桥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对火腿进行深加工。切片火腿、火腿丁炒饭宝等深加工产品被装进快递箱,等待着快递员上门揽件,随后发往全国各地。现在,古村里又有了新车间,工厂研发的午餐肉、红烧肉罐头等也将上市。曾经除了“两条后腿”腌腿,其他部位用不上的历史,一去不返。

  2020年8月,为解决云龙县产业发展困境,拼多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通过沪滇合作平台,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正式在云龙县诺邓镇马金桥村民小组落户诺邓火腿助农车间。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购买相关的生产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供应链并开发衍生产品。助农车间优先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将曾经贫困地区农户、供应链、产品创新性地连接在一起,探索能够长期造血的产业帮扶机制。在拼多多的帮扶下,马金桥公司生产的诺邓火腿,正源源不断走向更大的市场。

  帮扶打造家庭车间

  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澜沧江支流沘江蜿蜒而过,在山脚下绕出一个“S”形的湾,形成“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诺邓这一千年白族古村,正藏在山谷中。诺邓曾因盐而兴,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这一西南边陲的山乡世界,不少老饕循迹前往,探寻“千年一腿”的秘密。

  42岁的黄尧军家就住在诺邓古村的山腰处、标志性的大青树旁,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云龙县城。2012年以前,他在县城里开摩的,每月收入除去油费和生活费,仅能省下一二百元。2013年,他的类风湿关节炎病症加重,不得不回到村中。家中的老母亲同样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他和母亲的疾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活,黄尧军的两个弟弟远赴广州打工,每月寄回工资给母亲和大哥看病。

  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诺邓旅游,黄尧军萌生了腌制火腿的想法。可由于生产规模小、工序复杂、销路难以保证,生活没有明显改善。

  在此前,诺邓火腿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产品单一,带动相关农户脱贫和企业发展空间有限,此外,当时的火腿是整只的包装,规格太大,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2016年,随着沪滇合作的加深,诺邓火腿入驻上海云品中心。有一次,云品中心举办特色品鉴会,策划了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盲品活动,不少消费者发现,诺邓火腿的品质和口感可与国际顶级的西班牙火腿媲美,且以4票优势胜出,诺邓火腿一举打响了知名度。

  由于市场的拓宽及商超渠道的引进,诺邓火腿吸引了不少产业投资,逐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为此,云龙县探索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模式,即由双方党委、政府牵线搭台;由上海帮扶开拓市场,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工会采购、爱心采购等方式打开销路;由云龙绿色食品协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打通供应链,组织企业统一销售;由本地企业负责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建设种植养殖基地;由贫困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规范种植养殖。在这样的模式下,贫困户被真正带入产业链中,逐渐有了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在拼多多的帮扶下,黄尧军家成为了马金桥公司的家庭车间。每年冬天,他们会收到从工厂送来的腌制好的火腿并负责日常的维护。在黄尧军家的老宅里,两间发酵房内分别挂着“一年、两年腿”“三年腿”,一家人精心呵护照料。等火腿腌制期到,工厂会进行保底回购,货源、工序、销路都不用愁,黄尧军将两个弟弟叫回家,一起照料火腿。

  助农车间让诺邓火腿变“金腿”

  “‘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模式很好,但诺邓火腿只有在冬季才能生产,且浪费的部位较多,需要精加工深加工,才能更好地发展火腿产业。”诺邓火腿声名鹊起后的产能瓶颈,是马金桥公司董事长徐琨斌的心病。

  2013年,曾开过火车、做过广告公司的退伍老兵徐琨斌回乡创业,成立马金桥公司,制作并销售火腿。年产量从最初的3至4吨扩大到近100吨,徐琨斌用了近7年时间。2019年,马金桥公司加工销售诺邓火腿1.86万只,产值1600万元。但和其他火腿相比,诺邓火腿的产量还是小得多。

  2020年8月,拼多多捐赠240万元资金,在徐琨斌的厂区内设立助农车间,帮扶企业投建了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促进本地特色火腿产业升级,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生产转型发展。拼多多邀请专家和工作人员,为工厂改进包装、研发新品、为不同渠道提供定制化产品等方面提出很多建议。此后,马金桥公司的火腿有了更洋气的规格包装,并有了咸肉、香肠等衍生产品。目前,工厂研发的午餐肉等罐头制品也即将面世。

  生产线建成后,黄尧军的两个弟弟来到马金桥公司,白天学习火腿的腌制和分割技术,下班回家管理火腿。“我们全家只有一个目标:把火腿做好,改善生活。”黄尧军说,现在有了卖火腿的收入和厂里的工资,全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现在,助农车间每年带动周边人口务工约4000人次。上半年农忙、下半年腌火腿,村民们放开胆子养猪,闲置的老房子挂起了火腿,村里一年到头都热热闹闹。“你别说是家里闲置的烤烟房了,我们现在都新建房子腌火腿、挂火腿。”55岁的村民杨会兰也在厂里帮忙,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她脸上乐开了花。

  产业下沉乡村带动农民获益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举措和长久之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在了解拼多多的“诺邓实践”后表示,“拼多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地扶贫车间,支持企业购买相关的生产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供应链并开发衍生产品。同时,扶贫车间优先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将贫困地区的农户、供应链、产品加工制造创新性地连接在一起,探索能够长期造血的产业扶贫机制。”

  近年来,拼多多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及数字农业发展。今年3月8日,全球知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正式发布“2022年十大创新物流供应链公司”榜单。凭借“对中国农业价值链及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拼多多首次入选该榜单,并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

  长期的农业重投入,更是让拼多多平台上诞生多位回乡创业的“新农人”,这些“新农人”构成了庞大的农产品电商金字塔的“腰部”中坚力量,且全面带动了产业下沉到乡村地区。

  例如诺邓助农车间,生产线的建成有效地帮助了原来的贫困户脱贫增收,也起到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半篇文章”的作用。在创造新需求、“拼”出新产业的基础上,拼多多通过在诺邓这样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原产地设立助农车间的方式,建立起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加工链条,推动诺邓火腿产业升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经验。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诺邓项目致力于将利益留在农村,让特色产业在农村发展壮大,“在家门口建立助农车间,在推动当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溢价能力、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发起“寻鲜中国—多多好农货”项目,以节令为轴,在全国优选最新鲜的当季蔬果食材和品质农货,通过尝鲜直播、专区推介、地标宣传等方式,以“农地云拼”实现产消直连,精准满足8.82亿消费者的消费分层需求,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与效益。

  作为腿上有泥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坚持农产品零佣金模式,帮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同时,为助力各大农产区加快打造农业品牌,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升级,拼多多通过与产地对接,从源头针对不同农产品品类制定、完善好农货标准,并通过流量资源倾斜、百亿补贴等举措,助力优质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新的消费群体。未来,拼多多将探索更多中国农产品源头的新标准,助力高品质、名品牌农产品形成,让消费者省心消费更多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记者 王淑娟(云南日报)

编辑: 徐腾延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古村里的新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