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云南之源石榴红 千年驿站气象新

2022-07-20 15:39:57
来源:云南日报

祥云县县城玉波湿地公园内的红石榴雕塑

祥云县城一角

  盛夏的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记者走进祥云县城玉波湿地公园,矗立在公园入口处的大型红石榴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塑以中国红为主色,正面心形代表中国心,中间56颗石榴籽代表56个民族,象征56个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祥云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致力打造“石榴红”品牌,全县48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祥云县立足文化和区位优势,实施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多元发展、互嵌融合、共治共享、固祥强边“六大示范工程”,建成“一城四区+一轴两带一盟”石榴红示范走廊,打造云南省领先、全国示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红色品牌入人心

  在祥云县第一中学,镌刻“为国育才”四个大字的方形石头,矗立在校园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广场上,鼓舞各族师生凝心聚力,将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1936年,贺龙、任弼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北上途经祥云时,在当时祥云一中照壁上写下了“为国育才”的宣传标语,经过80多载岁月洗礼,这四个大字及其代表的精神历久弥新。

  祥云是云南省首批认定的革命老区县,红色是祥云的主色。100多年前,王复生、王德三等革命先驱献出鲜血和生命,“敢为人先、民族团结、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祥云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编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民族工作文献《苗夷三字经》,主持制定了党的第一份少数民族纲领性文件《少数民族问题大纲》,组建了少数民族问题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和领导少数民族工作的机构。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祥云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打造‘石榴红’品牌。”祥云县委统战部部长孙培正介绍,通过打造“石榴红”品牌,擦亮祥云的红色金字招牌。

  该县汇编《石榴花开别样红》成册,建成26个石榴红文化广场、13个红石榴雕塑,组建石榴红宣讲团,创建石榴籽示范街区,选培石榴红讲解员和石榴红调解员,“石榴红”被赋予团结与发展的要义。

  “创建工作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孙培正介绍,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祥云县打造了有型、有感、有效的“石榴红”品牌,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祥云县主题教育馆、祥云“红色传承”现场教学基地、祥云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一馆两基地”,把党员、干部培养成民族团结进步“领头雁”,带动全县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千年驿站气象新

  “马帮铃响店小二迎来送往,邸报飞传众官员暮留朝去。”祥云县云南驿古镇的牌坊对联透出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云南驿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交通枢纽,是内地通往滇西、滇东的要塞,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马帮文化老物件,正是云南驿成为走南闯北的马帮和商旅与祥云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重要驿站的有力见证。”在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内,祥云县云南驿镇副镇长高银祥介绍。

  随着茶马古道上驼铃声的渐行渐远,古驿道上的繁华热闹已成为历史。但是,祥云的区位优势并未消失,而是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通滇缅于一线,控八州之咽喉。”祥云县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祥云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从加快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加强交通顶层设计。”祥云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段青云介绍,截至目前,该县构筑起了一张“6322”和“954”综合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通内联外畅“大动脉”,形成北上川藏、东联滇中、西南出境、内网互通、空中互联的大交通格局。

  “近年来,大理(祥云)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并布局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作为云南省除昆明外唯一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承担着‘双核驱动、协同发展’、承接洱海流域人口疏解和产业转移、建设面向滇西乃至南亚东南亚物流枢纽和区域产业中心城市的历史新使命。”祥云县县长张挺介绍,祥云县依托祥云西站货场、水目山铁路专用线货场、祥云经开区铁路专线货场与楚大高速、楚大高速复线、宾南高速公路、祥云—弥渡—昌宁高速公路、大攀高速公路有效衔接,实现集装箱大规模便捷转运的公铁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每年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2.67亿吨公里、铁路发送周转量达4.34亿吨公里。

  祥云县依托立体化、全方位、大运量的综合交通网络,用好用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这块金字招牌,通过走绿色经济为底色、物流产业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真正促进祥云各族群众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产业发展谱新篇

  围绕“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服务国际陆港、产城融合新型城市”新定位,建设成为“千亿产值、百万人口规模城市”,近年来,祥云县发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高远。

  据了解,祥云县现代农业产业特色鲜明,蔬菜种植面积达28.6万亩,年产值17.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50.57亿元。面对大理州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局面,祥云县被确定打造成为大理州产业经济集聚发展新的增长极。

  循着招大企业、做大产业、建大城市、抓大农业、引大物流的思路,祥云县制定了实施“重点产业攻坚三年行动”和“重大项目攻坚三年行动”的目标。

  “紧盯‘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服务国际陆港’定位,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工业和物流融合发展、相互带动、全面提质。”祥云县委副书记戴兴成介绍,祥云经开区借助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培育了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创建了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两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现有80余户工业企业入驻,2021年底,祥云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72.36亿元。

  戴兴成介绍,2022年,祥云县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271个,项目概算总投资674亿元,将有力支撑年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没有好作风,就跑不好接力赛,跑不出加速度。”今年以来,祥云县在产业发展中,深入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致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理念,强化“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实施“创新破题干、务实扎实干、担当作为干”行动,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深化企业服务便利化改革,建立“任务交办卡、项目明白卡、督促提示卡”的落实制度,严格落实“一把手”抓招商工作制度,组建招商引资专班和专业团队,推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实行“不见面+上门服务”审批,解决企业所需、破除“中梗阻”现象,以产业招商、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吸引更多的头部企业、先进产业到祥云投资兴业、形成集聚,加快打造全州产业经济集聚发展核心增长极。

  红色社区的团结密码

  走进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社区“红色传承”现场教学基地,《新青年》杂志、《苗夷三字经》、《万言遗书》等革命文物陈列在展柜里,无声讲述一段厚重的历史。

  “2020年12月,王家庄社区被中组部列入全国首批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社区,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产业是我们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密码。”王家庄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汝学介绍,王家庄是云南籍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复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共产主义战士王馨廷三兄弟的故乡。王家三兄弟从王家庄出发,投身抗日救亡和革命事业,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红色历史。

  近年来,王家庄社区坚持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将管辖片区划分为12个网格,设置了91名网格员,建立“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户—群众”的四级联系服务网络,按照就近、就熟原则,安排每名网格员联系服务周边5至20户群众,围绕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和谐稳定和推动发展开展工作,系紧了社区各民族群众团结和睦、友爱互助的情感联系纽带。

  “100多年前,王德三曾详述制作土碱的6道工序,这门手艺在我家传承了整整七代人,现在我们村也成为红色旅游的打卡点。”社区2组村民朱继流骄傲地说,他们一家见证了土碱产业的“重生”。据记载,王家庄土碱曾是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随着科技进步,土碱受到化工产品冲击,碱田面积日趋萎缩。为了让土碱产业焕发新生机,社区整合沪滇扶贫协作项目、非遗传承和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资金,先后投入300余万元恢复土碱田38亩,通过建设游览栈道、培养非遗传承人、开发周边产品,建成集传承、游览、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土碱加工园区,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土碱产业年产值达到110万元。

  “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齐心聚力发展红色产业,相信社区一定会更加和谐富裕。”王汝学说,王家庄各族群众团结在一起进步,续写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新故事。

  云南日报记者 博达 段苏航 通讯员 朱晓彤 文/图

  通讯员 冯雪娥

编辑: 徐腾延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云南之源石榴红 千年驿站气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