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幸福之歌

2022-06-16 11:41:51
来源:云南日报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寄予深切勉励、谆谆嘱托。5月25日至27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沧市沧源县,深入糯良乡班鸽村、勐董镇龙乃村、班洪乡等地,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以来,沧源县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上实施的有力举措、取得的成效亮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改变,反映各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

  糯良乡班鸽自然村

  打造“爱情栖息地”

  5月25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临沧市沧源县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采访当地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支部+农旅”走出乡村振兴幸福路的。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沧源机场出来,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班鸽自然村。进入村子,远远地就看见佤族特有的圆形茅草屋顶,这些特色民居一小栋一小栋地散落在山谷里。村子里还摆着几节废弃的列车车厢,村民说以后可以用在旅游上。全村有农户85户,人口272人,耕地1389亩,主要种植旱稻、包谷、甘蔗等农作物。

  在村里合作社的一面墙上,贴着一幅“沧源佤族自治县世界佤乡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全景规划图”。据介绍,沧源县委、县政府以“田园综合体”作为载体和抓手,紧扣“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三个方面,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建设内容围绕“烟波稻浪产业区、勐来乡村休闲区、崖画谷探秘区、高山产业区”四大板块,计划实施崖画文创展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司岗里溶洞景区、桫椤董棕观光园、佤山儿童科普乐园、崖壁观影秀、天坑玻璃栈道、天空缆车、飞行观光基地、高山阳光农场、万亩核桃林、跳新房演艺中心、水产养殖园、茶业加工厂、商业街、自然研学基地、自行车大本营、烟波稻浪农场、农产品冷库、田间农学院、民族团结示范园、佤山机场至崖画寨段公路等项目,为乡村振兴示范园增添活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农旅让每家都有人就业

  班鸽村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田地已经平整好等待播种、弯曲延伸的观光道、可以划船看风景的水池、原始的董棕林……一幅田园风光。

  过去的班鸽村,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留不住客人,来游玩的人通常是转一圈就走。

  观光车上,沧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国荣说,目前,田园综合体已争取到了10.18亿元资金,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模式,将班鸽村的85户农户组织起来,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将369.4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与公司合作,把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集中打造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形成独特的田园风光。

  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农民的收入。田国荣说,村民以前只有种庄稼的收入,成立合作社后,有了土地流转费、景区务工收入、合作社分红;旅游发展起来后,村民还可以开农家乐、民宿等,发展多种经营。他说:“我们设立了观光车组、票务组、游船组、安保组、文艺组等10个班组,吸纳村民到公司上班,让每家至少有一人在公司就业。”

  村民张春雷说:“以前村里斑鸠比较多,佤语音译过来就是班鸽,寓意爱情栖息地。未来,这个地方将成爱情谷,出产爱情米。”

  据介绍,项目核心区将于明年建成,届时市民可以去班鸽村观稻浪、看油菜花,体验田园生活,露营看星空。

  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

  成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5月26日,采访团一行来到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是宣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的地方。沿着“总书记重要回信”文化长廊,漫步其中,能切身感受到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

  文化长廊讲述着班洪文化

  走进下班坝自然村,精心设计的民居都是红瓦黄墙,入户路两旁是微景观、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群众出门能看花,伸手能摘果,弯腰可摘菜,庭院能创收。如今的下班坝,集乡村旅游村、公路沿线村和特色示范村为一体,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总书记重要回信”文化长廊,展示着回信的内容及写信的10位老支书的个人介绍。这10位老支书分别是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赛金、岩翁、岩团、三木水、岩板。文化长廊里,还介绍了班洪“四大嫂”精神、班老回归精神、班洪抗英精神,展示了班洪乡的发展规划,讲述了班洪村作为观象第一村的故事。

  沧源县委书记唐兴平说,沧源县设立“8·19”纪念日,建立老支书终身宣讲回信制度,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发布新时代佤族族训。爱党爱国、忠勇团结是班洪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和最优秀的传统。一年来,沧源县高质量完成县乡村班子换届,注重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和重大项目推进。选派38名干部到省级以上单位、重点院校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培训。引进专业人才27名,与上海及省内权威医疗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合作机制,建立专家工作站。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回引农村优秀人才96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19名。“农民职业化”技能培训经验做法在临沧全市推广,12人荣获临沧市首届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百名大师”称号。

  创新实施“双百双带”行动计划,为每村安排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建立党建引领示范点12个,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促宗教治理、促兴边富民。以“党建+段长+网格长+联防所长”为引领,进一步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凸显,群众义务投工33.2万人次参与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

  全面推动“六大片区”建设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沧源县以乡村振兴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新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永和口岸片区、司岗里崖画谷、翁丁南滚河、佤山机场空港经济区、城市新区和红色革命老区“六大片区”建设。

  狠抓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南撒至岗莫标山、甘勐至班老两条沿边公路即将通车;芒回水库大坝封顶即将试蓄水;临沧边合区永和园区境内境外联动发展项目正在推进建设;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核心区班鸽自然村提升改造基本完成;莲花公社片区已开工建设;瑞孟高速沧源段、永和园区、勐省田园综合体、国门医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实施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蔗糖、茶叶、烤烟、畜牧、蜜蜂等产业,建成河南中烟“黄金叶”品牌专属烟区,烤烟产值突破“亿元”,收购均价、上等烟比例排名临沧市第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好资源变成好“钱”景,乡村旅游收入12.19亿元,增长20.3%。探索出以班洪乡班坝自然村“生态旅游+”和班洪村“1135”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代表的“沧源样板”。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盘活3.4万亩的橡胶林,沧源县正在建设橡胶加工厂。班洪乡种植橡胶已有25年历史,近几年由于橡胶价格忽高忽低,效益不好,一些群众不割胶了、不管护橡胶林了,甚至有的村民还把橡胶树砍了。唐兴平说:“我们测算了一下,加工厂建好后,胶农收入将有很大提高。”

  随着乡村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肖剑华父亲生病住院,花了6万多元,所幸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家里只付了1万多元。感受到惠民政策的他,愈发坚定了投身家乡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如今,肖剑华成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第一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负责景区消防巡逻,收入比之前在外打工送外卖高多了。他说:“我看到了希望,也深信家乡发展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勐董镇龙乃村

  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山峦翠绿,雾气弥漫,如水墨一般;两棵参天大榕树枝繁叶茂,在空中牵手相伴;两棵大树中间的小亭叫“上龙乃胞波厅”,这个亭子曾是两个寨子商议事情的地方,如今见证着胞波情谊……5月26日,采访团来到勐董镇龙乃村,走访了这个年轻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村民生活条件大变样

  龙乃村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绍帕区得龙乡、玫兰乡接壤,边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仅200米。龙乃村村口,两棵参天大榕树枝繁叶茂,中间有一个小亭子。从亭子里可以看到远处雾气掩映的小山峰、盘山公路。亭子旁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上龙乃胞波亭简介”,讲述了一段中缅友谊的历史。

  亭子旁还树有一座纪念碑,碑上印刻的简介写道:“龙乃村自古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换文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边界协议,即‘1941年线’,将班老、龙乃、永和等1250平方华里的区域划入英属殖民地缅甸。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将‘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永和寨和龙乃寨’划归中国。”

  “在龙乃村回归中国61周年之际,决定树立此碑,以此教育后人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砥砺前行,让中缅胞波情谊万古长青,永载史册。”落款是中共勐董镇委员会、勐董镇人民政府,日期是2021年3月。

  从纪念碑旁沿坡往上走,看到一面墙上写着“龙乃村村规民约”。上身穿着佤族式样红色褂子的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一边讲解,一边带领记者参观龙乃村。

  回归后的龙乃村日子逐渐向好。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龙乃村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工程、兴边富民、佤山幸福工程、脱贫攻坚等,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乃村有350户1397人,有党员77名。龙乃村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新植茶叶50亩;梨、李子、黄果等林果300亩;养殖蜜蜂500箱。以沧源县康弘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新建养殖小区、种植饲草,养牛1600头,养猪1200头,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1元。

  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庄人居环境也变美了。村里生活垃圾处理收集率100%,污水处理率50%以上,洁净能源使用率70%以上。还新建了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等设施,公共资源服务得到优化。

  乡村发展了外出的人回来了

  这几年,龙乃村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促农增收产业,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去年,龙乃村还建了一个旅游接待中心。这是一个3层的房子,房子上写着“镇守边关,视死如归”8个大字。每一层都有一间房专门用来展示龙乃村的茶叶、佤族包、蜂蜜等土特产品。

  进入旅游接待中心,一眼就看见身穿佤族服饰的陈萍坐在凳子上熟练地泡着茶。采访团走近她,她泡好茶、斟茶后,便开始介绍龙乃村的茶业。

  陈萍于2011年从临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幼儿园教书,2016年从学校里出来,和她丈夫一起开饭店。后来,她丈夫和朋友成立了岩佤茶业有限公司,从龙乃村和周边村寨收购茶叶,再销售到省外。她说,现在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回到村里创业,就是想把村里的好产品卖出去。如今,像陈萍夫妇这样回家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村民赵志军今年38岁,2010年前,他家都是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但受天气等影响,收成好一年坏一年。后来,他转行养起了牛,最多时养了12头,去年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元。

  2016年,赵志军自己掏了十六七万元,加上政府补助,盖了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改善了居住条件。如今,他大儿子在勐董镇中心完小读书,妻子在家照顾2岁的小儿子,做做家务和一些农活。他说:“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坐在凳子上,望着窗外,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准备再建个牛棚,多养一些牛;还想养蜜蜂,希望日子能像蜂蜜一样甜。

  记者 杨质高(云南日报)

编辑: 冯雅昕
沧源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幸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