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云南 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期待着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也一次次将目光投向开放的云南。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给世界送上了美丽、绿色和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尤其是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刻认识国际传播的紧迫性、重要性,主动作为,守正创新,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有力有效展开对外舆论斗争,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贡献云南力量。
思想旗帜,引领航向——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把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大国领袖形象作为首要任务。在境外落地的《中国·云南》新闻专刊、外宣期刊、中国文化中心、多语种网站云桥网、云南澜湄国际卫视等,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宣传和解读;借助举办COP15、南博会、商洽会、旅交会、《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等时机,云南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抗击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感人故事和成绩,呈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行动以及对世界的贡献。
传播阵地,巩固扩大——
云南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不断深入。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在老挝、柬埔寨建成覆盖网络;云南澜湄国际卫视成功入网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湄公河流域国家;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14个实体书店,中缅、中老、中越边境线开办了19家“国门书社”,联通云南和各国;云南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的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等,成为当地民众认识云南的窗口;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文《占芭》、柬文《高棉》外宣期刊进入对象国主流社会,收获各国民众好评;外宣网站“云桥网”使用7种语言文字对外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云报集团“魅力云南”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省文化和旅游厅“去云南”(“Go Yunnan”)发挥互动优势,展示云南形象。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分国别、分区域开展理论研究;连续举办7届的“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为推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务实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全省8个边境州(市)及其口岸,边境外宣工作特色鲜明、富有实效,稳步推进“边境之窗建设工程”。
云南声音,世界倾听——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发出COP15“春城之邀”。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举办。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惊艳世界。全球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应“春城之邀”线上线下与会,共商保护和发展。海外1500多家媒体关注大会,报道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68亿人次点击收看大会。云南创新方式,联合多方举办的“怒江国际论坛”“洱海国际论坛”,分别以国际减贫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打造高规格国际论坛品牌,生动呈现中国故事、云南实践。
云南故事,打动人心——
2021年,全球朋友圈有一个共同热聊的话题:云南大象。云南抓住野生亚洲象北移引发全球关注的契机,主动设置议题,将“偶发”事件转变为“主动”对外讲好故事的机会,润物无声地向全球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生动实践。统计显示,超过1500家海外媒体报道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相关外媒报道超3000篇,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联网各类信息话题累计点击量超110亿次。
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海内外媒体聚焦黄金线路建设,多渠道、多形式报道连心路、发展路、幸福路,期待共享繁荣发展。近年来,“跨国春晚”、“一马跑两国”、中缅媒体双城论坛、中国临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节、“美丽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文化交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理国际影会等活动成为品牌,多角度讲述人文交流、美美与共故事,助力云南与各国“心联通”。
这些故事和声音,从中国、云南传向世界,甚至穿越时空。带着光荣和梦想,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站在向未来出发的新起点,为了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使命,踔厉奋发,继续坚定前行。
记者 韩成圆(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