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和南亚青年代表共话地区发展民心相通
日前,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省政府主办,昆明市政府、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之青年沙龙视频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云南省和南亚多个国家相关部门、企业、院校的青年代表,围绕“地区发展”和“民心相通”两个议题,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谈感受、提建议、话发展,为增进中国特别是云南省与南亚国家的友谊贡献青春力量。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一级主任科员杨红艳介绍,云南积极推进与南亚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合作,其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单位发起的全球“山地未来”行动,为南亚山地国家培养了60余名高级人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尼泊尔农业研究理事会、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及老挝农林科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南亚东南亚陆稻协作网”,致力于雨养陆稻研究,有效提升了南亚有关国家稻米生产能力。“今年,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继续在昆明举办,我们期待与南亚青年朋友再次相聚,共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杨红艳说。
云南省驻尼泊尔、不丹商务代表处主任伍凌成认为,未来,中尼特别是滇尼在能源特别是绿色能源发展方面会有很多合作的可能性和机会。“对此,我们商务代表处愿意积极工作,服务双方企业,推动云南与尼泊尔开展更多友好往来和务实合作。”
孟加拉国留学生罗阳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学习。通过田野调查,他被云南脱贫攻坚的行动和成就深深震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活在怒江的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罗阳感叹,这是一个壮举,也让他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大家原本平静的生活。在学校的严格管理和老师的关心照顾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依然有条不紊,没有受到过多影响。众所周知,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校园里,我经常被中国朋友称为‘巴铁’,这让我感到很骄傲。”云南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萨克林表示,他非常珍惜在云南大学的学习机会,未来打算投身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两国友谊尽一份力。
云南大学印度留学生媛坤回忆,几年前,她与印度同学在云南大学文化节上展示印度传统服装纱丽,引起了中国同学的浓厚兴趣。“在我的协助下,中国姑娘们也穿上纱丽,很是兴奋。”在媛坤看来,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纱丽诠释着印度女性对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青年是印中友好的生力军,我们应当通过教育、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人文交流活动,加深互相认识和理解,共同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每一个印度故事,争做印中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两国关系添砖加瓦。”
记者 朱海(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