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昆明“外卖小哥” 城市风景线
骑手在送外卖途中 美团供图
“餐饮业外卖送餐服务收入增长96.6%!”4月21日,云南省统计局发布的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云南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经济呈现持续恢复、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云南餐饮业外卖送餐服务正蓬勃发展。外卖平台经济发展到今天,主要得益于那一个个大街小巷奔忙的外卖小哥。他们穿梭在餐馆、超市、药店、小区和大街小巷,不畏严寒酷暑,为市民提供着送餐跑腿等便捷服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昆明理工大学周康梁教授认为,外卖服务的发展不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便利,也在餐饮业复苏、提振整体消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外卖小哥给我们带来便捷与温暖服务的同时,社会也起来越关注这个群体的劳动保障问题。2021年7月,《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颁布实施,让外卖送餐员的劳动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包括美团、饿了么在内的外卖平台企业推出多项计划及措施改善外卖骑手的整体福利。据美团负责人介绍,2021年,美团推出“同舟计划”,从工作保障、体验提升、职业发展、生活关怀4个方面系统性地加强对骑手的关怀,完善骑手劳动报酬规则,优化骑手报酬支付流程,让骑手群体将拥有更全面、更完善的权益保障体系。饿了么也宣布首批投入3亿元用于外卖送餐员保障。
【故事】
一句谢谢非常温暖
每天送单50多次、100多公里的总路程、微信步数3万多步,这是虎凯的日常。虎凯是美团的一名外卖小哥,每天穿着标志性的“黄马甲”,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您好,这是您的外卖,外卖包装已消毒,请慢用。”这是虎凯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来自昭通的虎凯已经在昆明送餐4年多,27岁的他每天早上都会在镜子前仔细打整好自己,才出门开始一天的工作。送外卖虽然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在虎凯看来却很有意义。“每次听到客户接过外卖时的一句‘谢谢’,都让我心中非常温暖。”虎凯说。
说起第一次送外卖,虎凯记忆深刻,“那是在2017年12月份,我正式成为外卖小哥,接到的第一份单子是一份炸鸡,从索菲特酒店对面的一个商家送到北京路达阵广场14楼,我还把路走错了,差点超时。”虎凯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那么简单,他平时没事的时候会看地图,然后默默记住一些地标和偏僻小区的名称,只为了下次送单能够快一些。
疫情发生后,虎凯感觉到压力变大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下的工作机会,认真做好每一次送单。”虎凯说。
一个创可贴一直暖
“今天我跑到下午6点就回家了,提前回家给我老婆煲个汤,她怀孕了,今天想喝点汤。”4月25日,聊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美团昆明火车北站站点的专职送餐员张仪生很满足。
90后重庆小伙张仪生,2021年成为了昆明街头的一位美团骑车。“我结婚了,爱人是云南人,不想两地分居,所心我就来到云南。”张仪生说,“做美团外卖骑手,工作时间自由,薪资也还可以,我还能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我老婆。”
张仪生每天工作时间近10个小时,平均跑40多单,最多时一天,他完成了67单。大量的订单,让张仪生每天都会遇见很多新面孔。
“我遇到的大部分顾客都很友善,尤其是初入美团时,我在送餐时遇到的一个年纪和我妈妈相仿的阿姨。”张仪生说。“那时,我刚入职一个月左右,因为对路线不熟,某个雨天的晚上,我配送的时候摔跤了,手擦破皮,餐也洒了,但当我把餐送到客人手上的时候,阿姨没有追究我的责任,看到我受伤了,还叫我进门,帮我上了药还送给我一个创可贴。那瞬间,真的觉得很暖心。”张仪生回忆。
被暖到的张仪生只想把每一餐及时、安全送到顾客手中,将这份温暖在这个城市传递下去。张仪生不断熟悉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送餐时他尝试自主规划,让送餐时间、线路更加合理。
正常情况下,张仪生每月可以休息4天。“空闲了我就在家陪陪家人,也会和家人、朋友外出看看电影,逛逛街,放松一下。孩子马上就出生了,我会继续努力多赚点钱。”张仪生期待着。
记者 朱东然 字剑飞 姚程程/文 李文君/视频(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