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COP15·春城之邀 |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2022-04-22 09:32:22   来源:云南日报

  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呵护一草一木,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从绝迹滇池到人工繁育规模化

滇池金线鲃的回归与突围

  履约实践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爱博士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一排排水生生物标本。这些标本是每个月定期定点回捕的,不但能直观展现水域物种的变化,还为研究滇池金线鲃的发育情况提供了对比依据。

  王晓爱长期从事我省土著鱼类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在实验室主任杨君兴的带领下,完成了48种土著鱼类全流程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研发,并累计向滇池放流金线鲃200多万尾。从绝迹滇池到规模放流,一条鱼的回归,见证了我省鱼类繁育技术的变迁,为滇池生态圈挽回了一个珍稀物种,也为高原渔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滇池金线鲃 

  劫后重生的漫漫回家路

  滇池金线鲃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民间又叫金线鱼、小洞鱼。早在300多万年前,它就生活在滇池,承载着一代代昆明人的记忆,有不少业界人士将其称为“滇池古董”“滇池珍珠”。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围湖造田等原因,其数量急剧减少。1986年,滇池金线鲃几乎在滇池绝迹,仅存于部分入湖溪流及龙潭之中。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濒危等级,2008年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

  物种灭绝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也是难以弥补的。在杨君兴看来,每个物种与生俱来都带着自然的奥秘,可能是那些隐秘的地质知识、进化信息,也可能是目前业界还未涉足的领域。一个物种的消失,不仅是一束自然之光的黯淡,更是生态之星的陨落。

  目睹滇池金线鲃处境的恶化,杨君兴深感惋惜。依托在鱼类人工繁育方面积累的经验,加上国际组织和云南省相关项目的支持,2000年开始,杨君兴团队持续对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从野外引种200尾亲鱼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种群恢复、人工繁殖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

  引种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种群保护和人工繁育?“滇池金线鲃从野外到人工养殖基地时,出现了多病、食欲差、存活率低等问题。”王晓爱介绍,为了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科研人员改进了基地的温度、水流、光照等条件,并配制出了与其野外食谱高度吻合的饵料。在科研团队的精心照料之下,滇池金线鲃成活率上升了许多,欣喜之余,另一个困难又来了。“鱼儿在野外可以自我繁殖,到了基地之后繁育成了大问题。生殖系统紊乱,雌雄发育不同步等因素慢慢浮出水面。”

  滇池金线鲃是半洞穴鱼类,冬季要进洞产卵,春季鱼苗才会从龙潭里出来,到滇池觅食。杨君兴团队在深入研究分析后,模拟野外繁育环境,努力为滇池金线鲃创造更为适宜的繁育条件,并引入人工繁殖手段,加强对亲鱼的培育。繁育规律的掌握和受精率的提升,推动了繁育工作向利好方向发展。

  经过3年的技术攻坚,2007年,实验室繁殖出了300多尾滇池金线鲃鱼苗,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中国人工繁育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此举填补了云南在鱼类人工繁育领域的空白,为后来的规模化培育和放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滇池金线鲃数量突破10万尾,增殖放流也随之开启。回归到滇池之后,实验室通过持续跟踪和监测,发现存活率高达99%以上。2009年至今,累计放流滇池的金线鲃已超过200万尾。

  泾渭分明的发展探索

  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和放流后的高存活率,丰富了滇池的土著物种,也为下一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杨君兴团队在生态系统修复和鱼类产业化发展两个方向持续深耕,以期实现物种保护和运用的更高进阶。

  “合理的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王晓爱认为,滇池金线鲃的前景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方向:一是土著鱼类的保护繁育,用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另一个是经济价值的挖掘和延续,让鱼类资源产业化发展。

  鱼类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既可敏锐地反映高原湖泊的水环境变化,还能净化水生态。以成功培育滇池金线鲃为契机,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花-鱼-螺蚌-鸟立体生态修复模式。海菜花是高原湖泊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滇池金线鲃以浮游动植物为食,能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元素;以背角无齿蚌为代表的底栖生物寿命较长,则可长期消耗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和腐质;水鸟以鱼虾为食,有了更好的栖息条件。4类生物构成的生态链,不但有利于土著物种的回归和繁衍,还增强了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的能力。目前,该模式除了在洱海、星云湖、程海等地示范推广之外,正用于宝丰湿地的提升改造。

  记者 王琼梅(云南日报)

  物种资源

  青辐射尺蛾

青辐射尺蛾 范毅 摄

  青辐射尺蛾,隶属节肢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辐射尺蛾属。一般分布于1500米至2200米的中海拔地区,国内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青辐射尺蛾全身呈青灰色,翅膀上有非常亮丽的黄白色晕染弧纹,弧纹下方是长短不一的蓝黑色纵纹,末端还有一圈蓝黑色勾边。它们头部、胸部后半部颜色也是鲜艳的黄色,腹部为青绿色,间有白色细纹。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目前已知约有16万种。蝴蝶和飞蛾都归属于鳞翅目,是因为两者翅膀上都有鳞,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出其造型。除了活动时间不一致,飞蛾和蝴蝶还有很多不同。首先看触角,除个别情况外,一般触角呈火柴棒状的为蝴蝶,即触角为细长状,仅末端略呈膨大的圆形;触角像梳子或羽毛状的,则为飞蛾。再则看停飞状态,通常蝴蝶停飞时两对翅膀呈竖直状,而飞蛾则会将对翅铺开。

  无论是蝴蝶还是飞蛾,在幼虫期都被定义为害虫,青辐射尺蛾在幼虫期长得像半个叶片,是胡桃楸的最大天敌。但是到成年后,两者都会成为传粉使者,为植物生长作出贡献。

  连惠玲/文(云南网)

高原兔 杨涛 摄

  高原兔,隶属脊椎动物,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兔属,别名灰尾兔、绒毛兔。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至4000米的高山草甸或灌木丛中。国内分布于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照片摄于迪庆。

  高原兔是一种体型很大的兔子,身体长度约为35厘米至56厘米,体重约为3公斤,是中国已知体型第二大的兔子,仅稍逊于雪兔。成年的高原兔在冬天和夏天毛色会略有不同。通常,冬天的毛大部分为白色或灰色,夏天则呈现出沙黄褐色,尾背中央有一窄暗褐灰色毛区,前肢为淡棕黄色,后肢外侧为棕色。刚出生的高原兔幼崽毛色为沙黄色,背部上段的毛有明显卷曲,毛尖呈现波浪状,而经过第一次换毛后,幼兔的毛色就会呈现出铅灰色或银灰色。

  人们印象中,兔子善于打洞,但是高原兔却是选择性打洞。大多数情况下,它会寻找喜马拉雅旱獭废弃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只有在冬季需要冬眠时,才会在灌木较多的地方挖掘巢穴。比较奇怪的是,雌雄高原兔挖洞风格完全迥异。雌兔的洞穴多为卵圆形,洞比较深,洞口较大;雄兔的洞穴为椭圆形,洞的形状长而且直。

  在脊椎动物中,高原兔处于食物链底端,随时都会面临着天上的猛禽以及地上的狼、狐狸、熊、豹、猞猁等动物的威胁。为了活命,高原兔练就了一身短跑本领。其四肢强劲,尤其是后腿较长,肌肉发达、筋腱韧性极高,这样的构造可以在短跑中迸发出极强的爆发力,使得它可以拥有较高的几率成功逃避猎食者的追击。

  田源/文(云南网)

编辑: 冯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