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挂牌两年半以来
——种好“试验田” 创新不停步
红河公路大桥口岸
以改革创新试点任务落地为主线、以推动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开放发展为目标,挂牌两年半以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在贸易监管、金融服务、跨境运输等一系列领域先行先试,完成139项改革试点任务,其中18项属于全国首创,13项制度创新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
随着一批批“红河案例”“红河方案”不断出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门户,红河州将从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提升外贸外资发展水平,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方面入手,不断构建沿边开发开放新格局、推动沿边金融新发展、释放改革创新动力。
2021年
红河片区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5.01亿元
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新签约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2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14万美元
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84.5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5亿元
改革创新释放跨境商贸活力
熙熙攘攘的河口南溪河口岸,一辆辆载满果蔬、日用品的改装自行车争先恐后地向关口涌去,只为能在对岸的集市抢个好位置……这是在不少人印象里,边陲小城河口瑶族自治县繁忙的模样。
如今,这样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随着边民互市的转型升级,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内,一件件货物随着高标准、全自动化智能分拣设备快速运转,通过品类归置、机器查验、装载物流车等环节后,经由北山公路口岸出口越南。
“网上申报、政府查验、拼车通行的方式,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通关成本。”红河片区管委会政策法规局局长张亮介绍,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河口县形成跨境电商+边民互市出口管理模式,自运行以来,该模式与原贸易模式相比,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效率提高了5至8倍。
该模式利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推进边民互市一、二级市场线上平台建设,加强互市商品申报价格审核,有效对互市贸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提升对互市渠道伪报贸易方式行为的打击精准度。2021年,河口县边民互市交易总额47.2亿元,同比增长6.78%,互市交易量84.18万吨,同比增长6.49%。
紧扣区位优势,红河片区按照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原则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探索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深化和拓展“绿色通道”经验,推出区域银行间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汇率报价机制,打造高效便捷的跨境车险服务模式……
“‘沿边试验田’成效的不断显露,是红河片区为改革探路、为发展护航最生动的写照。”张亮表示,下一步,将开展好加快对接RCEP实施、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八个跨境”实施路径等方面专题研究,继续推进实用性、协同性、系统性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让管用有效的创新成果成为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发展路径
去年,红河片区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5.01亿元,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新签约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21.8亿元,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红河片区“内功”的修炼以及不断优化提升的营商环境。
“过去开办药店,要分别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多个证件,最少10多天才能办完,现在实施‘一业一证’后只需办理一个证件,对于我们而言真是方便太多了。”领取到行业综合许可证后,在红河片区经营药店的闻先生高兴地说。
全面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证照分离、证照联办、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等多项改革,实现准入即准营、“一证准营”,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先建后验”,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即开工”,坚持实行24小时预约延时通关制度,推进“单一窗口”应用,货物申报、舱单申报、运输工具、税费支付4大类主要申报业务覆盖率达100%……
云南惠科(河口)产业园生产车间 云南日报通讯员 马熙腾 摄
“目前我们已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累计开展证照分离改革6463项,发放涉及21个行业的行业综合许可证,企业开办全流程时间压缩至最快0.5个工作日。”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向伟介绍,挂牌以来红河片区累计办理政务服务事项96万余件,办结率100%。
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让从业者感受到了家一样的便利和温暖,也让入驻企业创新劲头更足,创业更为专注。2021年,红河片区新增企业数843户,实际利用外资1114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84.5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5亿元。
红河片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局长陆盛荣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满意为落脚点,大力实施“极简审批、极优服务、极致开放、极诚政府、极准监管”五大营商环境行动,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区联动”激发沿边开放动力
穿线、引线、勾线、轻踩踏板……去年7月试投产的红河片区唐立特纺织服装产业园内,工人们埋头缝纫,机器发出的“滴答”声此起彼伏,到处一片繁忙景象。而距此近200公里外的蒙自经开区开远如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织布、印染、半成品布料等生产线已经建设完成,一期设备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未来达产后,位于上下游产业链的两家公司将能形成有效联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助推全省纺织服装业发展。”开远如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晓宇表示,借助红河片区和蒙自经开区两大平台,将有效帮助企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助力产品更好走出去。
通过红河片区为引领,实现与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三区联动”,创新建立政策贯通、产业融合、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体制机制,正是红河州未来沿边开放的发展方向。
其中,红河综保区将大力发展大宗商品贸易、分销服务、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探索新的战略通道,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蒙自经开区将加快产业链由初级向中高端延伸,打造成为支撑红河片区的产业聚集新高地和生产基地。
而红河片区将围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商四大重点产业,深入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趋势,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工贸易转移和国际国内产能合作项目,打造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
目前,红河片区已与州内12个县市、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分别签订联动发展协议、“三区”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联动发展能力不断加强。未来,红河州还将继续推动各县市与红河片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开区等开放平台的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大力发展贸易、物流,积极探索“园中园”发展模式,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把“三区联动”“县市区融合”打造成为全州沿边开发开放的强大引擎。
记者 黄翘楚 刘宇丹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