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传承千年的楚雄彝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坚持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不移加快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全力推动楚雄彝绣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3大转变。彝绣产业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沪滇文化协作、闽滇文化合作的亮点,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彝绣纹样。供图
传承与创新让绣品变商品
夜幕降临,坐落于楚雄市龙川江畔的彝人古镇渐渐热闹起来,浓郁的彝族风情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走进彝人古镇,彝族绣花鞋、彝族手绣包、彝绣配饰等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的手工刺绣文创产品、服饰精品琳琅满目,让人爱不释手。“目前,古镇内已集聚了30多家彝绣文创工艺店,咪依噜、彝家公社、索玉等一批知名彝绣品牌都能在古镇寻觅到门店。”彝人古镇运营商伟光汇通西南区副总经理赵春琼介绍,“独具特色的彝绣文创产品已成为彝人古镇最具‘彝’元素的优势商品,已成为古镇最具特色的商业业态,创新的彝绣商品、服饰及文创产品,将彝族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中活化,在带动游客消费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位于楚雄彝人古镇的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彝绣展馆内,收藏有近500套(件)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藏品涵盖滇、川、黔、桂彝区,年代跨度从清末至今100多年,这也是国内唯一的公益性民营彝族服饰彝绣博物馆。彝绣展馆负责人张丽琼告诉记者,彝绣展馆的展品都可以触摸、查看工艺,甚至穿戴到身上。彝绣展馆也成了游客了解彝族文化、彝族服饰的打卡地之一。在收藏保护彝族服饰与彝绣精品的同时,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多年前开始对彝族文化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公司主打的彝族刺绣创意产品深得游客喜爱,已发展成为楚雄州乃至西南彝区较有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张丽琼说:“以彝绣为代表的楚雄民族服饰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花朵,也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达和载体,只有在传承中将彝族刺绣文化与时尚理念不断融合创新,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
彝人古镇彝绣产品集聚区只是楚雄州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彝绣产业集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多年发展,牟定县彝和园彝绣一条街、永仁县彝绣一条街等一批彝绣主题街区,也成为了楚雄向外界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亮丽窗口。
“以前,彝绣都以家庭式自绣自用、自制自穿、自产自足为主,彝族群众从未有过卖彝绣赚钱的念想,更没有把绣品变商品的想法。”楚雄州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在历届楚雄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州各级宣传、妇联等部门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宣传发动妇女,层层开展彝绣培训,组建彝绣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对接市场发展彝绣产业,以彝绣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在楚雄得到大力发展,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彝族刺绣开启了“变现”之旅,实现了从绣品到商品的转变。
近年来,楚雄州委宣传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整合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加大对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企业的引导扶持,建立了彝族服饰(刺绣)保护名录、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完成1056名绣娘的绣娘数据库建设,对300个传统手工刺绣纹样信息进行采集、注解、提取、保护及展示,对其中50个纹样进行深度提取、设计开发,完成版权保护,先后开展彝族服饰传承保护基地建设、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评审、认定等工作。全州每年培训绣娘1万余人,先后培养出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省级彝绣传承人5人、州级彝绣传承人31人;全州有434人获得彝绣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技师105人、技师220人、技术员109人,为彝绣产业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时装周楚雄彝族服饰展示。供图
走出与引进让秀场变市场
2019年9月11日,纽约时间21时,“taoray taoray X楚雄彝绣”跨界作品发布会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春天工作室压轴登场。40套缀饰楚雄彝绣的潮牌新品,分别由20名国际模特通过同款不同配搭的方式进行演绎,渲染了“云绣彝裳·传统遇见时尚,千年彝绣·纽约牵手楚雄”的主题,成为“2020纽约春夏时装周”最炫中国民族风。楚雄彝绣生动地诠释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含义。
1350多年前,楚雄彝族群众亲手绣出了属于自己的赛装文化,传承至今。发端于永仁县直苴村的彝族赛装节已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2016年,省委、省政府把“民族赛装文化节”确定为云南重点旅游文化节庆品牌,将其作为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强力推进、精心打造。在省委宣传部及省级相关部门精心策划、指导下,楚雄举全州之力连续六届成功举办了“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让人们真切体会云南民族服饰之美,深感云南不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有旺盛的文化活力。
“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民族节庆品牌。2016年10月,“云秀·千年彝绣”登上北京国际时装周;2017年12月,“云衣彝裳”绽放上海滩;2019年,楚雄彝绣特色成衣服饰亮相上海时装周……和彝族服饰相生相伴的彝绣,通过“民族赛装”之路,借势发力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楚雄州彝绣企业有了越来越多到北京、上海、福建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英国等国家展示、展销的机会。楚雄民族服饰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同时,彝绣也逐渐成为了彩云之南的文化新名片,迈开了向国际化、高端化、产业化、时尚化进军的坚实步伐。
走出去的同时,楚雄州也在深入挖掘千年彝绣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深化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知名企业的合作,针对刺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不强、刺绣产品缝合加工水平不高、开拓和对接市场难等情况,引入东华大学、上海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到楚雄对彝绣企业和绣娘们开展校企专门培训。依托彝绣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举办彝绣展、彝绣大赛,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提升彝绣企业和彝族绣娘的技艺设计能力。通过实施文化金融扶持工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每年扶持一批彝绣专业户,建设一批彝绣专业村,扶持一批彝绣协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彝家公社、咪依噜、彝彩公司、彝绣天地、永仁彝绣坊、纳苏彝绣、索玉文创等一批彝族服饰(刺绣)企业不断崛起,蓬勃发展。
中国国际时装周楚雄文创品牌“索玉”作品。供图
做优与做大让绣片变名片
“目前,刺绣产品海外市场需求巨大且稳定,国内市场需求也日趋旺盛,备受国际国内市场青睐,销售区域遍布世界各地。”楚雄州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持续打造,楚雄彝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文化支撑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彝绣产业正发展成为支撑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文化产业。但在楚雄彝绣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小而散、市场狭窄、产品竞争力弱等方面。
今年以来,楚雄州专门组建了彝绣产业工作专班,把彝绣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通过摸清彝绣产业底数,破解彝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加快彝绣全产业链打造,深入彝绣企业和县市调研,进一步找准问题症结,结合实际把产业做大做强。在全州成立了彝绣产业联盟,全面统筹整合州、县(市)、乡镇(村)彝绣资源要素,一体接单派单,推标准、抓订单、搞培训、拓市场、保供给、塑品牌,构建彝绣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新体系。
今年8月,楚雄州彝绣产业推进会召开,为彝绣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好形势、好政策和好机遇。楚雄州组织相关县市及彝绣企业赴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福州5市开展彝绣招商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楚雄州委书记刘勇2次赴上海市专题汇报工作并开展彝绣产业招商,州委宣传部3次组织相关县市、彝绣企业赴福建开展招商合作。上海从彝绣品牌打造、高端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等方面支持楚雄州发展壮大彝绣产业,在长三角文博会、上海时装周为楚雄彝绣开设专场,助力楚雄彝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莆田市也与楚雄州达成共建“友好城市”协议,签订《“妈祖文化”—“楚雄彝绣”非遗文创产品联名开发合作框架协议》,面向湄洲岛每年200多万游客及上万妈祖文创产品店以线上线下同步同价方式销售联名文创产品。
“除了赶制和福建合作的盘金绣订单,我们现在还在赶制一个和福建合作联名推出的彝绣文创产品妈祖文化论坛公文包。”近日,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琼和设计师正在为新的彝绣产品开发设计忙碌着。张丽琼介绍,今年,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楚雄州彝绣企业先后两次到福建莆田、漳州进行招商引资推介,达成了很多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大量的订单既解决了企业的发展之忧,也让绣娘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楚雄绣娘们将用自己的巧手‘绣’出不一样的新生活。”张丽琼表示。
据统计,今年以来,楚雄州累计承接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劳务订单总额约8390万元,预计今年全年可实现增加值2.45亿元。“下一步,楚雄州将进一步加大彝绣产业发展力度,力争到2025年,发展壮大1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彝绣企业,2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彝绣企业,10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彝绣企业,实现10万绣娘、10亿元产值目标,把楚雄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重要支撑区。”楚雄州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记者 吕瑾(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