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旅 10年●10人

2022-10-20 17:57:01
来源:云南日报

  日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组提气的数字: 云南旅游总人次从2012年的2.01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07亿人次,年均增长22.0%;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70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35亿元,年均增长30.6%;旅游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65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78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4%提高到7.7%。

  这十年,云南省着力推进“文化+”“旅游+”“文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补齐短板,转型升级马不停蹄。来听听云南十位旅游人,对云南旅游十年变化的亲身感受。



  国家“金牌导游”张宇:

做“美”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这10年,我一直秉持服务游客的初心,先后接待国内外旅游团队1000多个,服务游客5万余人,保持着“零纠纷”“零投诉”的良好业绩。

  我有幸见证云南旅游不断发展和探索创新,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名片。其间,越来越多云南导游以专业、贴心、个性化的服务赢得游客的认可,为擦亮云南旅游品牌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云南旅游带来严峻考验和挑战。面对疫情,我们组建了导游志愿服务先锋队。在景区景点协助测温扫码,为游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

  我们是新时代的云南导游,我们要做“美”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丽江市永胜县片角镇热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冬:为乡村旅游发光发热

  

  从本科到博士我学习的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博士期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旅游和乡村旅游。2019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工作,现在,在热河村驻村并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云南的资源优势是天赋异禀的。这些年随着游客消费需求的细分化、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在不断求新求变。

  我驻村的热河,温泉和山药是当地的特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正在开展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工作,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温泉度假和沿江休闲项目,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建功新时代,作为旅游人,我们要继续发光发热,不断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


 

  小凹子咖啡庄园负责人廖洪文:

咖旅融合“探”无止境

  

  普洱市小凹子咖啡庄园始建于1997年2月14日,由我的父母和家族成员们共同经营。“绿色、生态、环保”是我们庄园坚守的发展理念。

  小凹子一开始仅生产和销售商业咖啡,由于咖啡国际期货价格持续走低,我们开始谋划转型。现在,从单一的咖啡种植转向了咖旅融合的发展。

  2018年,小凹子投资建设了旅游服务大厅,设置咖啡庄园文化旅游和研学项目。据粗略统计,至今接待外地游客占游客总数的85%以上,其中有上百位国际友人。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园区策划、豆种培育、烘焙品鉴等领域研究探索、创新发展。


 

  蜂鸟运动创始人胡文琨:

“在路上”妙不可言

  

  我进入云南旅游行业已超过30年。自从1989年第一次开车去西藏,我就深深爱上了“在路上”的感觉,沿途的美景、各地的文化让我着迷。除了自驾,摩旅、登山、徒步、漂流等也都是自己钟爱的户外运动。

  作为旅行发烧友和体旅融合探索者,过去10年,我发起、组织过汽车、自驾、摩旅、登山、团建等多类户外运动,人们在旅行中强健身体,在户外运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如今,看到越来越多城市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体育旅游的队伍,我对“体旅+”的发展充满自信。


 

  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刘福灿:

极力推介“舌尖上的云南”

  

  我是国家高级烹调技师、昆明学院高技能人才引进教师刘福灿,从事餐饮行业已22年。美食是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通过舌尖,人们能更好地记住云南,并把这份“味觉记忆”长久保存在心里。

  从前,相较于中国传统“八大菜系”,滇菜的知名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云品”知名度不断提升,我也更有信心利用本地食材,结合健康、养生等概念,对滇菜进行创新研发,以美食为媒,推介云南风物。

  去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期间,我作为厨师参与餐饮保障,并为各国嘉宾制作了彩云鲜花水果色拉、桂花戏鲈鱼、鲜虾松露嫩豆腐等云南佳肴,这让我非常自豪。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馆长王艳霞:

做“百问不倒”的讲解员

  

  我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旧站村。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爱讲红色故事。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在我心里种下了红色文化传承的种子。2007年,我有幸成为大理州祥云县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的一名专职讲解员。

  平日里,我喜欢到各处走访,听老一辈人讲故事。随着积累增多,我开始自己撰写讲解词,既有严谨的史料、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情感,还有自己的感悟。

  从事红色旅游讲解工作10多年来,我收获了很多荣誉,这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百问不倒”,让自己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红色风尚的有力引领者。


 

  百变文旅人曹黎:

从“带你游云南”到“带走云南”

  

  我在文旅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从一线导游做起,从事过文旅行业的多个岗位,如今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型旅游企业。同时,也在摸索“云品出滇”电商之路。用现在的流行语说,我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我就已开始通过直播销售云南原生态的鲜花和水果。一场直播通常需要2—3小时,十分考验主播对地理、人文、民俗的知识积累。不仅如此,熟悉直播玩法也很重要。好在曾从事过导游这一职业,让我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支撑我在新的领域打拼奋斗。

  过去带游客游云南,如今通过直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和美景及“云品”推荐给更多朋友。虽然工作内容在变,但是,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七彩云南的缤纷之美这一初心从未变过。


 

  “一机游”项目专家组组长李浩:

智慧旅游方兴未艾

 

  我是云南大学的教授,也是“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专家组组长和云南省智慧旅游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自“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提出以来,我参与和见证了该项目从立项、筹备、实施到运营的全过程。

  “一部手机游云南”给云南旅游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的手段,实现流程和业务再造,大幅提高政府监管和旅游服务水平。

  近10年来,云南文旅产业发生了深刻巨变。乘智慧旅游的东风,政府、企业、游客在各环节各得其所,智慧旅游的未来已来。


 

  中老铁路列车长赵莹静:

坐着火车游云南路畅心美

 

中老铁路列车长赵莹静 李文君 摄 

  我的爷爷、外公、妈妈都是铁路人,我的成长也与铁路相伴。这10年,云南火车提速,动车开行,联通中外。我体会着、感受着、参与着铁路带来的“快旅慢游”新生活方式的转变。

  10年来,云南铁路建网提速,从串联内陆到连接友邻,坐火车出游不仅仅是交通方式更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特别是中老铁路开通以来,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认识:列车长,必须是这趟美好行程当中的“多面手”。能翻译、能讲解、能服务、能讲解,我们就是旅途中的一道风景!

  今年暑期,中老铁路旅游专线列车开行,这是云南铁路文旅融合的新尝试,我们铁路人正在努力叫响“坐着火车游云南”的服务品牌。


 

  中维翠湖宾馆酒店管家于阳:

在“鸡毛蒜皮”中历练自己

   

  2011年,我从云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因为想锻炼自己的性格而跨行进入了酒店业。

  酒店管家要管理入住客人的衣、食、住、行全程,虽然每天都与“鸡毛蒜皮”的事情打交道,但能否把小事做精做细、把大事做全做好正是对一个优秀管家的最大考验。这几年,我所在的酒店从商务接待为主过渡为商务融合城市度假接待,我们面对的客人范围更广,也意味着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另外,近两年多来,酒店业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仍然坚守岗位,为客人提供专业服务。

  让我特别自豪的是,我和同事的服务得到许多客人的点赞。他们说,从我们的服务中感受到了云南的温暖和云南旅游的魅力。

  记者 刘子语 李玲 王靖中 段建鑫 陈晨(云南日报)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朱东然
云南文旅 10年●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