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赋能 | 春晓书店: 3.0时代要美更要暖
【编者的话】
书店是重要的文化消费场所和文化服务空间。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兴起、市场需求变化,实体书店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疫情也给各地实体书店的经营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如何迎难而变?许多实体书店选择探索“书店+”的路径,加入体验,增加业态,创新服务。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对多家实体书店进行调研,关注实体书店在多元融合、细分市场、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等方面的努力与实践,希望书店越办越好、希望爱读书的朋友越来越多。
4月23日,广大书友向往的“读书日”西山区活动,将在昆明春晓书店(南亚店)拉开帷幕。
“我们为启动仪式准备了诗歌朗诵、茶艺表演及咖啡制作表演等活动。”昆明春晓图书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龙开心地说,陪伴昆明人近20年的书店,如今,因为“+”号赋能而焕发勃勃生机。如同它的名字“春晓”一样,书店为这座城市和读者的生活增添了美好和温暖。
“实体书店是否有未来?这个问题我们被问了20年。现在,我们用实际情况向所有人证明了,实体书店不仅能‘活’下来,还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李龙的定义中,现在的书店已经迈入了3.0时代。
他这样解释书店的进化。
1.0时代,是读者站在一个柜台对面,选择一本书。请柜员把书拿出来翻看,觉得可以就买走,不可以又还回柜台。
2.0时代,是书店把书堆放在柜子、货架上,读者可以自由地挑选,像逛超市一样逛书店。
“不同于1.0和2.0,3.0版本的书店不再只是售书,而成为一个美的空间。只要和文化相关的内容,都能以各种形式‘加’到书店里。”
层高3米8的设计、明亮温暖但不刺眼的灯光、如呼吸般安静的通风系统……昆明春晓书店(南亚风情第壹城店),是不少读者心中的“最美书店”。
“既然读者选择来春晓,就要让他们有最舒心的体验。”近年来,李龙和团队走访了日本茑屋、中国台湾诚品、北京钟书阁等境内外书店,学习经验、借鉴做法。2019年10月,春晓书店依托耗时两年做出的设计方案,开始对书店进行大改造。
改造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借鉴优秀书店的理念,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个“美但接地气”的阅读天地。色调选择冷色调还是暖色调?怎样的沙发材质和形状最舒适?书架旁是否设置飘窗,增加采光?是否根据目标读者需求,增加少儿类、历史传记、文学等书籍的采购?可以说,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处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
“功夫在平时。”疫情下,春晓的收益实现了与疫情前持平甚至略微上涨的经营业绩,李龙说这是秘诀之一。改造后,美的新面貌让老顾客黏性增强,也吸引了不少新顾客“打卡”、消费。
“不仅仅是美,还要考虑不同群体需要怎样的阅读空间和文化活动。”李龙介绍,春晓书店在阅读的基本功能上,做了几方面的加法。
“我们设立了‘晓言堂’,用于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作家签售、读书交流等文化活动。设立了‘党员学习园地’,可供各单位开展支部交流、讲党课等活动,也推广党建学习用书。面向小朋友,我们设计了书法、绘画体验内容。面向年轻人,我们提供茶吧和咖啡吧。只有让顾客充分享受这些空间功能,书店的所有美学设计才真正发挥了作用。”李龙说。
目前,春晓在全省共有5家书店。保持热爱和追求美好,是春晓的“掌舵人”李龙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内容。
未来,面对疫情、数字化阅读的挑战,春晓又有哪些发展打算?
“小而美”“小而暖”,是李龙给出的答案。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它自己的文化灵魂。”李龙说,昆明是一个有书香的城市。未来,他希望在各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春晓能把美的空间和暖的书香,带进城市的更多社区、角落。
“我们在西山区人才公园、经开区人才公寓、富民公园,已经设立了3个社区书店。面积都不大,200至400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有的书店可以喝咖啡、有的可以提供下围棋场地。至今,社区读者对此反响不错。”李龙认为,盲目效仿“网红”书店、一味贪大求全铺设大规模实体店铺,都不是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
以“书店+社区”的形式,打造“小而美”“小而暖”的文化交流空间,能以有限的精力和成本,提高居民阅读意愿,是春晓的选择。
“如果有一天,一个社区里最美的地方是一家书店的话,我们书店人、春晓人的心愿也就达成了。”李龙和同事们期待着,来社区书店看书的朋友越来越多。
记者 韩成圆 实习生 马艺菲(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