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冰雪旅游“系上”安全带
近期,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叠加南方多地的降雪,点燃了云南消费者冰雪旅游的热情。
安全、舒心,是享受冰雪旅游快乐的前提。冰雪休闲旅游人数的增加、新消费需求的出现,令各方都期待冰雪旅游行业的全面升级。
行业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练好向“内”的功夫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2月9日,云南冰雪旅游从业者、户外运动爱好者、专家等围绕如何为冰雪旅游“系上”出游安全带,开展了交流和分享。
更深更细 景区努力做足工作
2月9日,轿子山景区恢复开园。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和一线员工们,提前几天就在山上反复检查、铲雪,为开园做好准备。“占地10平方公里的景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和市区公园不同,占地广、天气变化频繁、自然环境复杂。”杨松说,虽然春节期间整个景区300余名工作人员在相关部门指导下,与各方配合,竭尽全力保障了2500余名游客安全返程,但南方冰雪旅游景区如何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型,向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轿子雪山 景区供图
“景区一直有完善的安全预案,也严格按照预案定期演练和执行。但预案的执行和响应需要时间,它并不是‘万能钥匙’。” 杨松认为,作为景区,应该更深、更细地开展好工作, 从几个方面补短板,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我们今年内将在海拔2700米、3100米、3500米、3800米处,分别设置避险点设施。”杨松说,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建设施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和环评流程。积极申报新建的同时,他们也会改造原有设施,保证每个避险点能容纳500至1000人,并配备保暖、热水供应等设备,配齐压缩饼干、方便面等应急物资。“遇到突发状况和极端天气时,避难场所不仅能够为及时疏散人员作保障,还能最大程度保证游客生命安全。此外,景区原本计划在3100米海拔的四方景到3500米海拔的下坪子建索道,但审批困难。”杨松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在这一范围内增设摆渡车,便利景区内交通,方便极端天气时撤离游客更快捷。
“智慧化改造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杨松说,景区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与游客实现更好地沟通,在特殊情况下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游客情绪波动。“启动通讯、广播设备的智慧化改造,在避险点内设置LED屏、在景区内增设600个摄像头,特殊情况下让游客能及时掌握外界情况、能及时与管理方进行沟通交流。”杨松表示,还将加强员工培训,力求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游客信得过的景区安全员、信息宣传员。
会泽大海草山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占地5000多亩,也是最近冰雪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大海草山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市场部负责人龙晓莉介绍,春节期间,度假区工作人员全员在岗。“我们预判到春节假期游客流量大、游客集中等情况,将游客摆渡、交通保通等作为了重点工作。”
会泽大海草山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 景区供图
“度假区是一个高海拔低纬度的景区。天气变化大,容易产生极端天气。因此,旅游过程中保障游客的安全非常重要。”龙晓莉表示,在旅游安全方面,度假区自身制定了10多个应急预案并加以演练,使员工提前熟知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同时充分做好信息发布,让游客充分了解景区动态。
“设施+智慧+培训" 各方建言安全出游
“我个人认为,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冰雪旅游产业在应急措施和安全保障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完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过七大洲最高峰的探险家,中国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金飞豹指出,云南可以关注和借鉴国内外冰雪旅游胜地的管理措施。
金飞豹认为,省内部分景区存在进出方式单一、交通路线单一的短板。因此,景区做好安全问题处置的同时,更多需要思考前期预防工作是否到位。基础安全保障设施的完善、交通路线的畅通,在遇到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应对。他补充说,云南省部分冰雪旅游景区还需要健全景区智能化建设。游客拿出手机就能知道景区动态流量,及时了解景区内最新信息。“欣赏着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智能服务,这样的旅行体验才会吸引到更多省内外甚至国外的游客。”
我省从事救援、冰雪旅游研究的专家,也从多个方面给出建议。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救援专委会主任、云南省山地救援队技术总监朱俊榕建议,景区不仅要完善应急预案,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设置更多防风、防雨、防雪的临时性庇护所,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冰雪环境机动车辆和道路冰雪清理机械。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景区应将滞留游客集中管理,为他们提供庇护、分流的引导保障,并疏通道路、及时调配应急物资。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规划学院副院长、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庆雷认为,各景区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岗位安全员和安全监督员,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进行日常演练。
“不仅如此,景区还应加强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如在危险地段设置监控设备、加强对天气等相关因素的监测;景区应强化投保公共责任险的意识,进一步完善游客安全警示教育体系,加强对游客冰雪运动技能的提前培训和现场指导。”李庆雷补充说。
采访中,业内人士和专家们有这样的共识: 除了景区,管理部门、游客、相关机构责任的落实、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化手段的运用、游客开展冰雪旅游前的培训和一定的知识储备,是“系牢”安全带的重要环节。而这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记者 韩成圆 李润菁 姚程程 刘子语 实习生 马艺菲(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