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周边 >   正文

失衡边缘的印度“大国外交”

2021-04-28 13:38:50   来源:《环球》杂志

  由于美国的大力推动与印度的有意迎合,“四方安全对话”出现了“集团化”和“军事化”趋势。这其中,也折射出印度“大国外交”在失衡边缘的彷徨与挣扎。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3月12日举行首次领导人峰会。峰会之后的3月18~19日,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访问了印度。奥斯汀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首位访问印度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

  迹象表明,由于美国的大力推动与印度的有意迎合,“四方安全对话”出现了“集团化”和“军事化”趋势。这其中,也折射出印度“大国外交”在失衡边缘的彷徨与挣扎。

  军事合作机制化加速

  2007年5月,在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建议下,“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正式启动,澳大利亚也于同年受邀参加了“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美印两国1992年发起,日本海上自卫队2007年首次应邀参加演习,自2015年起成为正式成员)。2008年2月,由于担心激怒其他国家,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宣布单方面退出,印度也因类似担忧而态度消极,“四方安全对话”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之后的10年,印度和澳大利亚心态复杂,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近年来,澳大利亚曾多次表达重返“马拉巴尔”军演的意愿,都被印方拒绝。2018年莫里森政府上台后,澳大利亚对“四方安全对话”的态度由谨慎转向积极。2019年9月,美、日、印、澳利用联合国大会间隙,首次举行四国外长级“四方安全对话”,对话内容显示,印度似乎有意激活该机制。

  2019年11月,印美首次在孟加拉湾举行了“老虎凯旋”三军联合演习。2020年2月特朗普访印期间,也曾与莫迪讨论了“四方安全对话”。2020年9月和10月,美日印澳外长先后在纽约和东京举行“四国安全对话”,重点讨论了“自由与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问题。紧接着11月,四国时隔13年后齐聚孟加拉湾,举行了第24届“马拉巴尔”军演。印度与美日澳基于“四方安全对话”的军事化合作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近年来,印度基于与美国签署的《整体军事信息安全协议》(2002年)、《后勤交换协议》(2016年)、《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2018年)以及《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2020年),已具备了所谓美国盟友应有的特权。同时,印度不仅支持澳大利亚重返“马拉巴尔”演习,还与莫里森政府签署《后勤支持协议》,使两国能够相互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进行补给,深化了双边军事合作。

  当前,“四方安全对话”不仅被炒作为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所谓民主联盟,更有一些媒体将其解读为拜登政府意欲打造的“亚洲版北约”。

  印度从谨慎到迎合

  无论是在美国主导的所谓“印太战略”还是“四方安全对话”中,印度都是美国重点拉拢的对象。一定程度上,“四方安全对话”的发展态势以及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美国的推动,更取决于印度的参与程度。

  莫迪对“四方安全对话”的表态一开始较为谨慎。2018年6月,他在第17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印度洋-太平洋不是一个战略概念,而是一个地区概念,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所有该地区国家以及其他在该地区有利益的国家”,之后,他不止一次强调,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上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随着拜登政府的上台,莫迪对“四方安全对话”的态度由“谨慎”转向“迎合”。究其战略考量,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有助于印度实现在印度洋制衡中国影响力的战略目标,这与美国主导并推动“四方安全对话”在战略目标层面具有一致性;二是有利于加速印度的国防能力建设,并最大化实现印度的经济利益。

  当前,“四方安全对话”以军事与安全合作为主,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联盟。有分析认为,考虑到印度方面的关切,拜登政府似乎正试图在“四方安全对话”中注入经济元素,包括声称要将生产链的中心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在“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期间,四国还发起了“疫苗倡议”,帮助印度进一步扩大疫苗生产能力。美国计划让印度生产包括美国强生公司(疫苗)在内的疫苗,以实现2022年年底向亚洲输送10亿支新冠疫苗的目标,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将为此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美印各自的小算盘

  不过,印度与美国在“四方安全对话”上的战略分歧难以弥合。莫迪深知,美国对印度的重视,除了意图通过深化国防合作增加武器出口,以及帮助提高印度“净安全提供者”的能力之外,更源于印度拥有地缘和实力上的“利用价值”。

  美国真正追求的是,使印度成为制衡中国的一个重要倚重对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积极推动“四方安全对话”,努力将印度拉入己方阵营以组建针对中国的联盟。

  莫迪对此心知肚明,他并不愿看到因“四方安全对话”而使中印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在印度的战略选择中,既存有不想沦为美国战略棋子的戒心,也有在中印竞争中为自己留有转圜空间的考量。具体在“四方安全对话”选择上,“若即若离”的大国平衡外交,有利于印度获得更多战略收益,这也是印度强调“灵活性”和“战略自主”的主要原因。

  当前,“四方安全对话”的具体走向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四方安全对话”的未来走向,印度深知这一点,并将适时加以利用。

  “失衡”边缘的印度抉择

  在世界舞台上,印度正处于被大国争相拉拢的地位。从目前的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外交环境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美俄在印度武器进口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焦虑导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竞争常态化趋势,以及印度对华不断加剧的安全忧虑等,也将使印度的“大国外交”政策面临艰难抉择。

  过去,“摇摆”是印度“大国外交”的常态,最终往往收敛于平衡。而当前,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问题上正表现出明显的迎合态势,这种迎合态势如果持续,产生的“惯性”不仅将进一步驱使“四方安全对话”向“QUAD+”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也会对印度追求战略自主产生无形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同时将增加印度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压力,使印度一直以来追求的大国平衡外交处于“失衡”边缘。也因此,面对“四方安全对话”,莫迪在迎合的同时,保持了一定的谨慎姿态。

  无论如何,由美国主导、印日澳不同程度追随的“四方安全对话”甚至“QUAD+”,如果以排斥中国和制衡中国影响力为主要目标而加以推进,带来的只会是地缘战略竞争下的冲突与安全环境的恶化,其所谓的塑造一个“印度洋和平区”及一个繁荣、安全与稳定的“印太地区”,更是自欺欺人。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 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