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云南打造数字经济生态圈

2021-12-30 09:41:45   来源:云南日报

  浪潮、中国移动、紫光、优必选等企业相继落户;云上小镇的双创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突破52.95亿元;入驻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产权545项……

  今年以来,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持续发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打造互联网+大健康产业集群。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孵化平台、产学研转化平台和信息产业加速平台。目前,园区汇聚了省内外优质双创资源,已初步形成数字经济生态圈。

  今年1至9月,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7.8亿元,预计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为15.08%。

  产业汇聚 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

  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创新活力加快释放、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园区形成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在这里,办公场地不收租金,也没有物业费,还能免费使用各大服务器,园区随时举办的融资服务、企业交流会,给我们提供了实打实的帮助。”花易宝App创始人、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能说。

  通过互联网+花卉的思路,花易宝搭建起全国首家撮合花商与花农在线交易的垂直电商服务平台。目前,全国鲜花主产区已入驻的花农、合作社达3000余户,全国注册采购商22万余家。平台累计交易额超过8亿元。

  花易宝的发展壮大,是园区培育扶持科创企业的一个生动范例。

  目前,万溪冲信息产业核心片区集聚了以浪潮、中国移动、紫光、优必选等企业为龙头的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开发及信息产业服务业集群;大健康产业园片区集聚了以云南白药为龙头的互联网+大健康、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智慧+”创新医养、高端健康体检等产业集群,云上小镇集聚了以华为、中关村意谷、云大启迪K栈等为龙头的双创孵化平台、产学研转化平台和信息产业加速平台。

  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园区加快落实数字云南、数字昆明重大发展战略,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实施。今年6月底开工的奥飞数据新一代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定位为西南地区超大型、高标准的第三方中立互联网数据中心,投产后将容纳超过8000个机柜。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紫光芯云产业园旨在打造集研发、办公等于一体的数字经济园区,打通云产业链条,一期项目入驻企业已开始办公。

  今年以来,园区在保持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创新强化线上招商引资工作,保障线上进千企、服务不掉线,年内成功引进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闻天下投资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云南云盾信息安全测评有限公司、远东物联网科技(云南)集团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80家。

  外引内培 打造双创高地

  橙色的墙面,鹅黄色的沙发,半透明的直播间呈不规则排列……走进园区“创作空间(昆明)”,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潮流与活力。

  创作空间(昆明)由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专为云南特色内容创业项目提供加速孵化服务。空间除了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投融资对接和公司运营等服务外,还定期邀请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产品运营负责人,解读平台规则,进行运营指导。

  在提供培训帮助的同时,创作空间(昆明)引导投资机构扶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自2021年4月入驻以来,空间已签约入驻企业团队23家,正在孵化企业21家。开展活动18场,其中,“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大理”“绿色大理你我共享”短视频直播大赛,双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1.5亿人次。

  近年来,园区以云上小镇双创示范区为基础,落实国家、省、市双创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全力支持企业竞争力提升,不断改善园区投资创业环境,全力打造双创高地。

  园区立足数字经济产业这一抓手,引入华为、启迪等国内知名科技企业,优必选、瑞立视等国内科技独角兽,也成功孵化云南三耳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德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企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园区双创企业累计带动就业约4000人,获得知识产权545项;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4423件。

  今年1至9月,园区双创企业营收总额达10.04亿元,创新创业培育成果显著,成为昆明市创新创业服务最为集聚、创业氛围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校地合作 多元化培育创新人才

  “这次认证培训将提升我在求职中的竞争力。”来自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杨徐彧说。

  园区联合华为(昆明)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成立了华为(昆明)数字经济学院,搭建起云南省最大的国际职业认证考试中心,成为人才梯次培养的新载体。目前,学院面向13家高校开放了华为ICT行业课程、实验资源以及线下华为认证培训,形成专业技能深造的大课堂。该课程体系已覆盖大学生6000余人,成功培养了包括华为认证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在内的数字化人才2055人。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坐拥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20万师生优质资源。自2017年以来,园区与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信自学院等13所高校(学院)签订了地校合作协议。

  除传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合作外,园区还在就业创业扶持、科研成果转换、重点实验室落地、联合成立创新创业基金等方向展开合作,进一步拓宽高校项目孵化到地方产业园区项目产业化的通路。

  “截至目前,小语智能翻译支持108个语种,印度尼西亚当日使用智能翻译达5429次……”电子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的画面立体展示着东南亚语言机器使用情况。

  2020年11月,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海量语言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正式入驻园区,加快了实验室成果转化速度。今年初,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云岭翻译系统正式面世,该系统实现了南亚东南亚语系为主的104个语种即时互译,为带动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领军人才集聚、成果应用市场拓展带来新机遇。

  今年4月,小语智能翻译机在抗击瑞丽疫情中得到实际应用,在医生和缅籍患者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提高了治疗效率。

  近年来,园区与高校、企业合作,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不断强化研发投入和人才聚集,人才工作多点开花。

  校地合作不仅加快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带动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也为园区输送了创新人才,提升了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记者 张雁群 实习记者 刘宇丹(云南日报)

编辑: 冯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