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眼看进博 | 开放的春风里,有我们记录的故事
11月8日,第4届进博会会期第4天,也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作为云南省对外开放领域记者,这是我们连续第4年参会,也是连续第2年在进博会现场度过记者节。
这一天,受寒潮影响,上海风雨交加,气温“断崖式”下降。这一天,见识了寒风威力、瑟瑟发抖的我们,进入进博会新闻中心就被一个个“暖”包围——暖心的祝福、暖心的巨型创意主题蛋糕、暖心的礼物。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每一位参会记者只能短暂地停留,然后就认真投入紧张的采写工作,奔波在不同的场馆。
起而行之,无惧风雨。开放合作,无惧风雨。这也如同办到了第4届的进博会。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当世界经济被疫情阴霾笼罩,中国始终兑现“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承诺,携手各方、坚定推动合作,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连续参会4年,在开放的春风里,有我们和他们一起成长的故事,大家互相温暖着。
第1届参会,针对这一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我们拼命补课,摸索着策划选题。第4届参会,我们突出重点开展报道,愈发清楚地认识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作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是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的生动写照,彰显中国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第1届参会,我们采访的参会企业不时“羞涩”地说“只是来看看”。第四届参会,不少参会云南企业已然明确自己的进口采购需求,许多老字号和非遗企业不再一味在形象展示区拼命单向推介自己,更愿意借助广阔的舞台,走到各个展位与国内外企业学习交流、建立联系。
第1届参会,我们和不少国际客商聊起云南时,他们说“听起来,这是个好地方”。第4届参会。不少国际客商愿意分享合作的新消息:“云南是我们重要的市场”“云南的产业与我们高度契合,已经续签了今年的合同”。他们,对云南越来越熟悉。
这是一个始终能感受到开放春风的展会。4年来,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和坚持,如今,进博会的暖意更浓。
从首届的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到第2届的711.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再到疫情影响下的第3届进博会达成的合作意向超过720亿美元,到今年,进博会展览面积更大、参展商更多、展商质量更高、服务和展区设置更优,展会质量不断提升。
透过进博会,我们记录下的是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用实际行动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
透过进博会,我们记录下的是一个更开放的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开放、多样、活力、机遇,成为外界认识云南新的关键词。
其中,我们记录过云南省交易团进口采购“买买买”的故事,呈现出全球各地政府官员、企业对于云南的看好;我们记录过经贸签约的精彩瞬间,捕捉过人文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高光时刻 ;我们记录过场馆日行2万步的经历,也见证过在14天隔离并排除万难后依然来到现场的参展经历;我们记录过企业学习交流的真诚分享,也记录过云南企业家在这个展会平台真金白银的收获......
开放的春风里,我们记录的故事在发展变化,而不变的是决心和信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说,“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还有,不变的是各行各业、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
11月8日记者节,我们在进博会继续用镜头和笔,记录开放春风里的故事;我们一起在美好、共赢、合作的故事里继续成长。
记者 韩成圆 刘子语 文(云南日报)
记者 黄兴能 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