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下的云南是什么样子?
10月25日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时代答卷)
文章指出
西部大开发20多年
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强领导下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在云南
“直过民族”实现
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
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
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吃上生态旅游饭
大理洱海之畔绿染西部水润全国
………
沿着西部大开发的足迹
行走在云南大地上
眼前的一切
令人振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云南
一直在行动
看!云南的颜色
绿色是云南的发展底色,良好生态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九湖治理
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九湖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改善水质作为首要任务,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彻底转变“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四个彻底转变”理念,推动治湖思路革命性变革。目前,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在I类,洱海湖心断面水质为Ⅱ类,为2015年来最好水平,滇池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云南治湖经验被中央深改办在全国推广交流,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畔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与当地干部合影,并提出殷切希望。牢记总书记嘱托,大理市以绣花功夫推进源头治理,截至2018年底,23个村1806户生态搬迁户完成拆迁。村民李跃兰也在搬迁之列。如今“少了蓝藻,多了水草,鱼儿逆流往上跑,小时候的洱海回来了”,她说自己就是受益者。
保山腾冲:走好“幸福”路,“绿色生态开出幸福花”
保山市所辖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佤族乡亲们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如今,这个幸福的佤族村正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村里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布置如土陶体验、藤编体验、根雕制作等项目业态,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吃上生态旅游饭。
普洱:“致富果”+“摇钱树” 绿色发展新路子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茶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成为民众的“致富果”和“摇钱树”,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和“坚实靠山”。
怒江:生动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推出的国内首部卫星新闻纪录片《太空的见证》,反映“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主旋律纪录片让无数人动容。汹涌水汽沿怒江河谷灌入,带给大地片片“伤疤”。而不到十年间,林下经济作物草果替代了需要开荒的庄稼,也为人们提供更多收入,生动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善洲林场:“旅游+”模式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依托善洲林场红色旅游、绿色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旅游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周边贫困地区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蜕变。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善洲林场丰富了生态产品数量,推动构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如今,林区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建成森林面积371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7.1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活立木蓄积量达331170立方米,生物多样性逐年丰富。每年善洲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61亿元,直接受益人口涉及姚关、旧城、酒房共3个乡镇、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共3万余人,间接受益人口10万余人。
资料图 陈启发 摄
开放的号角
在西部每一个角落回响
曾经的云南“火车没有汽车快”
今天的云南米轨变高铁
新时代的汽笛声
贯穿云南山路的每一道弯
飞机的轰鸣声
响彻彩云南的天空
听!云南的声音
建国初期,云南公路只有2783公里、铁路只有653公里米轨、民航只有抗战遗留下来的老旧和临时的机场、水运也只有渡船和小渔船,人民群众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有64%靠人力或畜力完成。
1954年修通了昆洛公路,成为了巩固国防、造福沿线人民、连接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
1956年,开通了昆明—曼德勒—仰光国际航线,为中国打破国际封锁,通往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的重要国际通道;
1970年修建了成昆铁路,内河航运也有了长足发展;
1996年,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昆嵩高速;
2001年,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航;
2012年,昆明长水机场投入运营。
2018年,云南综合交通投资达到2196.1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云南公路总里程达到25.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98公里,全省129个县有82个通高速公路;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全面完成;昆明至大理、大理至丽江、昆明至蒙自动车全部开通运营,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856公里(其中高铁1026公里);全省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5个,到东南亚南亚通航点数量位居全国第1位;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到4339公里。
2021年,云南的高速路更是多次因“美”出圈。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支持云南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等。云南将紧紧抓住“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及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推动云南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根据云南省发改委公布的文件,云南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要基本实现州、市铁路全覆盖,建设以滇中为核心的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并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打造“轨道上的 滇中城市群”。
按照规划,到2030年,云南省将全面形成“八出省、五出境”主骨架铁路网布局。
“五出境”铁路通道中:
第一条是利用既有昆玉铁路、玉蒙及蒙河铁路,连接越南铁路网,形成中越出境通道;
第二条是利用既有昆玉铁路,在建玉磨铁路,连接老挝、泰国铁路,形成中老泰出境通道;
第三条是利用既有昆楚大铁路,在建大瑞铁路,推动建设木姐至曼德勒铁路,连接缅甸境内铁路,形成中缅出境北通道;
第四条是利用既有昆楚大铁路,在建大临铁路,规划新建临沧至清水河铁路,在腊戍连接缅甸铁路,形成中缅出境南通道;
第五条是利用既有昆楚大铁路,在建大瑞铁路,规划新建芒市至猴桥铁路,形成中缅孟印出境通道。
甜蜜的日子
甜在脱贫群众的心里
敢为人先、开创先河的云南
被称为“脱贫奇迹”
56个民族
过出甜蜜的日子
品!云南的生活
云南省扶贫办2020年11月14日发布,怒族、傈僳族近日实现整族脱贫,至此,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
5年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云南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完成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大搬迁,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壮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搬迁脱贫新路,成为云南乃至中国减贫史上的“扶贫奇迹”。
怒江州:一跃千年战贫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24%。
如今,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4791元提升到2020年的781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549元提升到2020年的10878元,各族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愁吃愁穿迈入全面小康。
迪庆州:团结一心奔小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迪庆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州7.4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三区三州”率先实现整州脱贫,40余万各族人民与全省一道步入全面小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如今,全州7.4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三区三州”率先实现整州脱贫,40余万各族人民与全省一道步入全面小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西部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战略回旋余地
云南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的一员
以己之力,尽己所能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守绿色云南发展底色
吹响云南新时代号角
带领云南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西部大开发贡献云南力量
整合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云南经济日报、轨道科技网、云南网、云南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