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环境月”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昆举行
10月16日,第八届“中法环境月”西南地区开幕式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起来”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活动由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法国文化中心主办。来自法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基金会、云南大学、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法国企业等机构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共话低碳转型。研讨会作为“中法环境月”的重磅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白屿淞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白屿淞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记者 王欢 摄
今年的“中法环境月”从10月15日持续至11月15日,主题为“地球的资源”,聚焦地球蕴含的资源、面临的威胁以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等内容。活动月期间,昆明地区将举办“拯救地球的昆虫”展览、“草坪上有什么”亲子工作坊、“鼓励年轻人关注气候变化”的桌游等活动。据悉,“中法环境月”活动创立于2014年,旨在提高每个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加强中法两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中法环境月”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由外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节。它面向专业受众和大众,呈现跨学科内容,包含研讨会、论坛、普及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工作坊和集市等。
“中法环境月”纪念环保袋由6个塑料瓶回收制作 记者 王欢 摄
【声音】
刚闭幕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果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法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基金会的代表们认为,通过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需要充分认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密切关系,推动自然保护地设置、法律法规完善、与周边居民的协作等。
嘉宾分享 记者 王欢 摄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志明分享了无人机对生物多样性制图工作的经验。目前,在云南的部分森林、石漠化地区、湿地等不同地理环境中,可见光、多光谱、激光雷达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人们得以掌握地表上、地表下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珍稀程度。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吕宾介绍,多年来,他们通过指导中国西部的村民记录与生态相处的画面,表达当地人对环境保护的担忧和智慧,推动他们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互动者和实践者。
法国生猪生产合作集团科普利信代表余本笃认识到,农业对恢复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他特别分享,法国HVE(高环保价值)认证极大推动了农业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生猪行业在内的诸多同行从中受益。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的代表张思璐以数据说话,他们实施的“零碳校园”“鸟撞调研”等活动已初见效果,呼吁年轻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
记者 王欢(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