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云采访: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

2021-10-16 11:01:56   来源:云南日报

朱有勇

  10月13日下午,“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云采访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用自己的科研经历,讲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山区脱贫的几个生动故事。

  梯田红米

  水稻遗传多样性

  说起“元阳哈尼梯田红米”,出生在红河州的朱有勇深知它的独特之处。

  “杂交稻一般在三五年后就会出现品种退化的问题,唯有‘元阳哈尼梯田红米’的品质千年不退化。”朱有勇说,为解开这一谜团,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开始了研究。

  “‘梯田红米’有很多的科技问题。”朱有勇说,很多年前,团队在元阳县新街镇全福庄村卢自忠家发现近100年祭祀谷穗,样品与目前种植品种进行形态学、组织结构和DNA片段序列对比分析,证明同一品种连续种植近百年。“要知道那地方是不用化肥,不用肥料的。”朱有勇强调,从基因的研究角度发现,哈尼梯田水稻品种等位基因比现代品种平均高3.18倍,功能基因中SNP频率和基因多样性丰度极高,品种还蕴藏着丰富的抗病、抗逆、耐瘠、耐温等基因资源。

  “遗传多样性成就了元阳梯田水稻品种持续利用,并将为现代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借鉴。经过多年试验结果表明ACUCE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指数、SNP及相关抗病基因显著高于现代品种。”朱有勇表示,元阳梯田水稻遗传多样性特性,形成了优质特色大米品种,促进了梯田红米传统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哈尼群众减贫。

  相生相克

  作物物种多样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都很严重,在红河州石屏县的某处,朱有勇看到种有不同水稻品种的田里稻瘟病很轻,而在另一处只种一个品种的田里,病害却比较严重。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朱有勇觉得很奇怪,他想:会不会是有些品种天生就对稻瘟病有抗体呢?如果把几种水稻混合种在一大片田里,不就能抗多种病害了吗?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新途径就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有了想法后,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做大量的小面积实验。

  他通过异质抗体、空间结构、时间配置等技术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还是通过试验证实了:作物多样性,是可以控制病害的。经过多年推广,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利用物种多样性相生相克原理,探明药材物种与林木树种、根际微生物等之间化感机理及生物学特性,解析林下中药材种植机理。”朱有勇表示,物种多样性发展林下中药材是他近几年在一直做的科研。

  “前几次调研发现,思茅松针林的透光率介于15%至30%,适合三七生长。松针掉落降解在土壤中,滋生大量有益于三七生长的微生物,既能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还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思茅松林下种植的三七不用施肥,更不须打药,充分还原天然三七的生态环境。”朱有勇说,2015年开始在普洱市澜沧县种植林下三七,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盘活了山林资源,有力促进了增收。

  冬季马铃薯

  农业生境多样性

  过去,云南热区的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等民族群众以种植水稻为生,冬闲田多,贫困面大。朱有勇根据我省边疆热区冬季生境与中南半岛相似,少雨无霜,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符合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特点和马铃薯温带作物,喜光怕霜,少雨少病,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热区生境条件符合马铃薯生产特性耦合,构建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关键技术。

  2015年,要在普洱澜沧县蒿枝坝村种全国最早上市冬季马铃薯,当地人都不相信,因为以前村里从未种过。

  “我们希望把这里的冬闲田盘活。”那时,朱有勇发现澜沧县冬天雨水少,没有霜冻,很适合利用冬天的闲置田种植云南农大的科研成果冬季马铃薯,而且冬季马铃薯在十一二月播种,过完年收获,打个时间差,澜沧县就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运输到北方,不但不愁销路,还可以卖上高价钱。“北京人吃的醋溜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种的。”朱有勇说。

  我省利用云南冬季生境研发冬季马铃薯产业,每年推广200多万亩,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助力边疆民族群众脱贫摘帽。

  记者 陈鑫龙/文 黄兴能/图(云南日报)

编辑: 冯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