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COP15·春城之邀 | 探索人象和谐的密码

2021-08-14 11:17:25   来源:云南日报


本报美编 张维麟 赵行伟 制图

  近两个月来,15头野生亚洲象的北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全民观象”盛况空前,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亚洲象生存环境的关注。

  近年来,云南省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实施收容救助、推进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让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的几个亚洲象主要栖息地,记者走进自然保护区,倾听人象之间感人的故事,探寻人象和谐相处的密码。

  西双版纳 走出保护良性发展路子

  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面积622.8万亩

  71%以上生态良好的乡镇均有野生亚洲象活动

  长期在西双版纳生活的野生亚洲象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70余头发展至目前的300头左右

  近年来,为实现“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目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探索出了一条对伤病的野象实施救助、购买公众责任险为“大象惹祸”埋单、与邻国跨境联合保护和亚洲象预警监测良性发展路子。

  实施救助 建亚洲象繁育基地

  2005年7月7日,一头3岁的受伤小野象在野象谷森林中被发现后,西双版纳组织多部门上百人的救援队伍,冒着被野象群攻击的危险,成功地将象群中的受伤小野象麻醉后运出森林,将这头伤势严重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小野象治愈康复。这是中国境内第一起将受伤野象从象群中成功麻醉实施救助的范例。

  随着野外受伤或患病被救助的野生亚洲象增多,2008年,国家投资约700万元在野象谷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亚洲象繁育基地。这个建筑面积为4201.28平方米的亚洲象繁育基地,包含了象房栏舍、交配房、产房、检疫隔离室、医疗室、管理办公室等配套工程。

  目前,已有10头受救助的亚洲象在亚洲象繁育基地内安家落户。

  购买公众责任险

  为大象“惹祸”埋单

  为了解决亚洲象到农田和当地农户“抢粮”、甚至发生冲突的状况,西双版纳一直在多方探索构建人象和谐共生家园的新途径。

  2010年,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平均每年投入1471万元资金。通过积极探索运用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有效缓解了政府财力赔偿不足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大象惹祸、政府埋单”的保护模式。

  2010年,全州共受理群众报案137起,涉及到景洪市和勐腊县10个乡镇、4个国有农场、1个私营咖啡场、14个村委会3980户农户,定损382万余元,全部由保险公司实时赔付。这一模式实施后,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2011年又扩大到所有受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都纳入公众责任保险,并得到了省级林业部门的肯定。截至目前,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的公众责任险投保金额累计达到1.61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已超过1.39亿元。

  跨境保护 共建和谐边境生态

  2018年1月27日凌晨4时32分,一头野生亚洲象来到位于中老边境的岔河边境检查站,大摇大摆跨过边防执勤跨栏“冲卡”出境而去;92分钟后,这头越境到老挝“跨国游”后的野象,又原路经边检通道返回中国境内。这是野生亚洲象首次经这个位于中老跨境保护区域的边境检查站出入境,并被边检站的监控完整地拍摄下来。

  “野生亚洲象敢从人来人往的检查站通过,说明跨境生态保护见成效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过去边境地区的人象冲突较为剧烈,这群活跃在边境地区的“国际野象”很怕人,一直以来都是从人迹罕至的森林或荒野出入境。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5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108公里。2009年底,随着中老双方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2010年,中老边境一线又新增3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子保护区,长约220公里,面积约300万亩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跨境”先河。

  人象共生 和谐家园

  近日记者在景洪市景讷乡曼散村曼窝村民小组采访时,见到了村民们一边等待着保险理赔员来勘查定损,一边在亚洲象监测员指导下,安装“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平台”App。近几年来,只要大象出现在村寨附近,村民就会收到亚洲象预警中心发出的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和野象发生冲突。通过安装预警平台App,村民可随时察看大象在什么位置。

  “目前象群距离我们的直线距离大约2公里,它们共有10头,7大3小。”在亚洲象监测员向志杰手中的屏幕上,无人机拍摄到亚洲象群在森林中的活动清晰可见。

  为有效缓解人象冲突,2018年,西双版纳州筹集280万元资金,在勐海县率先建立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进而推广到全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无人机、视频监控、红外相机、人员跟踪监测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各乡镇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布亚洲象预警信息,强化设卡警戒工作,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或地段,及时安放警示牌,专人值守,避免群众冒险进入,确保过往人员和群众的生命安全。本报记者 戴振华

  普洱 人象和谐的绿色家园

  目前已监测到有181头亚洲象活动于普洱市境内

  分布在

  思茅 澜沧 江城 宁洱 墨江 景谷 镇沅 7个县(区)31个乡(镇)138个自然村

  普洱市是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探索人象和谐共生共存是普洱市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普洱市启动了多项野生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工程,包括实施亚洲象安防体系建设、亚洲象栖息地保护项目、亚洲象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亚洲象食物源补给区建设等,最大限度保护亚洲象生存空间,减少人象冲突。

  4000亩专属“食堂”

  “‘大象食堂’种植的玉米、甘蔗、芭蕉这些野象喜食的农作物已经有部分开始成熟,此时此刻,一个常年在景洪和思茅两地迁徙的象群距离这里只有3公里远了,数量约有12头。”这些天,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勐主寨野象监测员杨忠平密切关注象群动态。按照往年的监测情况,随着该区域的大象食物源基地进入成熟期,会不断有象群前来觅食。为确保人象平安,杨忠平每天向周边村民发布的实时象群信息次数也多了起来。

  今年初在此建成的野象监测塔是亚洲首个象监测塔。登上4层楼高的监测塔,绿油油的食物源基地一览无遗。山丘缓坡上,仿野生种植着玉米、芭蕉、棕叶芦、象草等植物,几十亩或上百亩一片,分散分布在森林之间。这里距离村庄较远,是野生亚洲象在思茅区栖息地主要活动通道,2018年,普洱市选择在这里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现已建成2000多亩。

  “去年,象群在此逗留时间达5个月,直到春节后才离去,有了食物源基地后,象群进村扰民的次数明显减少。”杨忠平说,食物源基地留住了更多野象。数据显示,2018年,六顺镇区域内有45头野象活动,这一数字到去年已变为81头。食物源基地的设立,减少了野象分散到其他村庄的风险,也为周边村民预收、抢收自家农作物创造了条件。

  为缓解人象冲突,普洱市多措并举建设亚洲象“食堂”。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上,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农户恢复种植,目前全市范围内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种植4000余亩食物,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1万亩食物源基地建设,满足亚洲象的取食需求。

  探索安防体系减少空间重叠

  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小学大门正前方,一道长24米、高3.2米的防护栏格外引人注目。“校园里曾两次有野象闯入,因此我们建起了防冲撞护栏设施。”校长朱超说,纳吉小学是国内首家建有“防象”设施的小学。

  在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开展安防体系建设,保障群众人身安全。普洱市积极探索,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村组和区域,建立安全防护围栏和围墙,搭建防象高塔、防象亭,种植防象林等屏障,为当地群众建设“安全之家”;在亚洲象活动区和群众生产生活区重叠的地方,扩宽乡村道路中弯急、路窄、林密路段,便于村民能够较早发现野象,并安装太阳能路灯,即使在夜晚,群众也能及早发现象群。思茅区共安装太阳能路灯800余盏、亚洲象警示牌150余块、视频监控摄像头6组。还在野象活动较频繁的六顺镇作为试点,统规统建不低于1.5米的围墙。

  同时,全面开展亚洲象预警监测。配置亚洲象预警监测员,普洱市有100余名监测员对市内的亚洲象群进行跟踪监测,监测员全部是熟悉当地环境的村民,监测员负责对亚洲象进行全天候的跟踪监测,第一时间将亚洲象活动情况以短信、微信和村寨广播的方式告知村民,避免村民与野象相遇发生危险。

  “普洱市正在探索建设生态隔离廊道,降低人象活动的空间重叠。”普洱市林草局野保科科长周智韬介绍,下一步将加大对当地群众在生产区域内种植业项目调整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营林造林工程,建设合理的生态隔离廊道,解决好象群活动范围与人类生活区域重叠的问题。

  临沧 保护区里的“达顶”和“达伞”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887公顷

  拥有亚洲象种群数量22头至28头

  沿着翠绿的群山,穿越莽莽林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记者走进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片区,探寻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及其保护成果……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1995年保护区被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扩建成功后的保护区地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根据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长期监测、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全国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和北京陆桥生态中心2019年的调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仅分布于沧源片区。

  人象和谐发展

  “我们这里把大象称为‘达顶’‘达伞’,汉语的意思就是‘爷爷’‘奶奶’。”在沧源班洪乡下班坝“南滚河国家公园观象第一村”,现年近67岁的佤族大爹杨永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在保护区周边的群众不仅积极配合保护区管理站的工作,还积极地参与到护林防火、阻止偷猎盗伐的行动中。我原来是保护区的管护员,退休后,我儿子接替了管护员的工作。”

  自建立保护区以来,为保护好野生亚洲象,沧源县、乡、村及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切实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宣传,并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佤族一年一度“贡象节”机制平台,深入开展亚洲象保护及防范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及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了人象冲突,有效促进了人象和谐共生发展。同时,组织开展亚洲象基础性研究,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亚洲象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掌握亚洲象栖息地及种群数量变化动态,研究应对亚洲象保护与发展相关举措和开展亚洲象拯救保护工程,积极创建了南滚河亚洲象研究基地。

  据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陈德明介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拥有亚洲象种群监测点2个,结合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结果,共识别出12头亚洲象个体,隶属于1群8头的象群和4头独象。通过对非损伤性取样方法采集的117份亚洲象粪便样品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共获得22个独特的基因型,进而推算出南滚河亚洲象种群数量为22头至28头。

  为保护系上“保险绳”

  记者了解到,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许多野生动物走出保护区觅食,给保护区周边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为做好动物肇事理赔工作,2009年,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局还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沧源支公司签订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协议》,为保护区周边的人、畜、经济作物等系上了“保险绳”,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首家以商业化运作模式建立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赔偿的保护区。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期间,南滚河亚洲象种群共损坏农作物(稻谷、玉米)473亩、经济作物(橡胶、香蕉等)41亩,肇事理赔30万元。2016年至2020年期间,南滚河亚洲象种群共损坏农作物(稻谷、玉米)211亩、经济作物(香蕉、甘蔗等)54亩,肇事理赔20万元。“我们在自然保护区界线与群众田地、林地相连的周边修建了1000米的防护栏。同时,选择在亚洲象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建设800亩的亚洲象食物源基地,以此将区内的亚洲象吸引并固定到该区域活动,从而减少了亚洲象到保护区外活动的频次,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陈德明说。

  记者 李春林 沈浩 李汉勇 通讯员 关汪武(云南日报)

编辑: 李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