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春城之邀 | 科考团深入苍山 获大量物种资源一手资料
启动于2020年7月的“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由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立项资助,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负责执行,是继1981年中英和1984年中美苍山植物联合科考以来,针对该区域的首次综合科考。科考团成员来自云南、广西、山东、江西、浙江、新疆、陕西等地,都是大理大学自己的科研力量。
本次科考主要对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保护区威胁因素、保护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价,项目执行至今已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近日,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团队对外宣布,发现采自苍山的甲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以及“大理蝎蛉”“南诏蝎蛉”2个蝎蛉新种。
“这只大卫两栖甲标本是2013年本科生实习时在苍山上采集到的,一直放在库房里。今年5月,我观察标本时偶然发现了它,是一只雌性标本。”王吉申博士202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敏锐的科学直觉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让他独具“慧眼”。
两栖甲属于鞘翅目、肉食亚目甲虫,全世界已知仅1属5种,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我国仅记录2种,即大卫两栖甲和中华两栖甲。大卫两栖甲最初由发现大熊猫的大卫神父于1870年在四川宝兴采集到,后由法国昆虫学家卢卡斯于1882年描述和命名。
“两栖甲出现于恐龙时代,是孑遗物种,其分布与第四纪冰期密切关联。横断山区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其躲避冰期、向南迁徙创造了条件。”王吉申博士介绍,长期以来,大卫两栖甲的已知产地仅为四川西部,本次发现将其分布范围向南扩展了近500公里,验证了大理苍山与横断山脉在动物区系上的联系,对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冰川活动及地球冰期动物的迁移等,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遗憾的是,我们今年重访当时采集到大卫两栖甲标本的区域时,没有发现新的个体。我们将继续在这块区域进行探寻,期望再次发现大卫两栖甲。”
王吉申博士的研究为世界长翅目昆虫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以蝎蛉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此,他不仅跑遍国内众多有蝎蛉分布的高山溪谷,还到日本、东南亚等国进行调研。全世界有记录的蝎蛉共500多种,王吉申已经见过400多种。“2015年,我在苍山上无意间采到了一只以前没有记录过的蝎蛉标本,以后每年都过来找,直到去年7月终于采到了10多只。我去年10月将2种蝎蛉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今年5月,这一成果发表在新西兰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上。”王吉申说,他将这两种昆虫分别命名为大理蝎蛉和南诏蝎蛉,是为了体现其在世界上的首次发现地为大理。
蝎蛉属于昆虫纲、长翅目、蝎蛉科,因其雄性腹部末端膨大上举,形如蝎尾而得名。蝎蛉的头部前方延长成喙,咀嚼式口器位于喙的末端,主要以死亡的节肢动物为食,偶尔取食花蜜、水果等。雄性蝎蛉会用节肢动物尸体或唾腺分泌物等作为“礼物”献给雌性,以争取交配机会,因此蝎蛉在动物行为学方面有重要研究价值。“蝎蛉对动物死亡个体的感知很敏锐,在法医昆虫学上,也用蝎蛉来鉴定刑事案件中受害者的死亡时间。”王吉申博士说。
“科考团成员的研究囊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景观生态、生态遥感等方向。本次科考除发现大卫两栖甲这一苍山新纪录物种以及大理蝎蛉、南诏蝎蛉2个昆虫新种外,还发现了游隼、高山亢鹫、大理刺螩等其他3种苍山新纪录动物,以及高山薯蓣、灰毛鸡血藤等5种苍山新纪录植物。”农生学院副院长胡小康博士说,“植物组已收集到杜鹃、报春、龙胆等系列苍山特有或有重要观赏价值的植物影像或标本。我们还在苍山上发现了白腹锦鸡、白鹇、黑颈长尾雉等149种鸟类。最典型的是白腹锦鸡这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经过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专项保护措施后,其种群数量已经大幅增加。”
“我们使用样线法和自动相机法调查兽类,共记录到20多种兽类。在苍山上安装了32台红外自动相机,拍摄到小熊猫、豹猫、黄喉貂、赤麂、野猪、豪猪、高原兔等十多种动物的影像。”动物组领队马驰博士介绍。此外,保护区管理局洱源县分局通过红外相机首次在苍山获得黑熊的影像资料,经科考团鉴定证实了此次发现。到目前为止,动物组使用样线和样点调查法还记录到140多种鸟类,获得了黑颈长尾雉、血雉、白鹇等濒危鸟类的第一手资料。
记者 秦蒙琳(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