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李开斌 补充稻种资源 探索云南“稻”路

2021-07-26 16:10:28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属世界特殊稻区之一。‘楚粳系列’水稻作为能良好适应高原中海拔地区生长的品种,不仅丰富了云南省海拔1500米至1850米‘中海拔’地区稻种资源的多样性,也成为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主栽系列品种。”说起培育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楚粳系列”水稻对云南稻种资源的补充,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二级研究员李开斌充满了自豪。

  20世纪80年代末期,“楚粳系列”的水稻品种誉满滇中,成为全省中海拔稻区最早育成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系列粳稻新品种。云南省推广面积于1988年就突破了100万亩大关,而且在四川凉山、贵州六盘水等毗邻地区亦有较大面积种植,楚粳3号等品种还被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等国家。“楚粳27、28号更是成为云南省仅有的两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8号连续3年创下了水稻百亩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成功克服了水稻育种高产难优质的重大技术难题,其主要经济指标达到高原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李开斌及其恩师邓有成先生两代人的心血与付出。

  为了找到适合云岭大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1971年,邓有成先生就开始了中海拔稻区粳稻杂交育种工作。1977年,李开斌从楚雄农校毕业,加入到楚雄州农课科所,跟随云南第一代水稻育种专家邓有成进行水稻育种工作。

  为了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在引进了上千份品种都不能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邓有成开始尝试自主选育适合高原稻区生长的稻种,李开斌也跟随邓有成走上了这条路。师徒二人通过选用国内外几百个亲本进行杂交,前后历经14年的筛选鉴定和试验,终于在1985年育成第一个成果——楚粳4号,并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楚粳”正式定名,紧接着,楚粳5号、3号、2号等相继育成推出,形成了“楚粳”系列水稻品种。

  1995年,邓有成退休,李开斌担负起培育楚粳系列品种的重任。在承袭恩师科研方法的基础上,李开斌大胆创新,采用“集团混合法”,充分利用温室连续加代与株选鉴定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大大缩短了单个品种的育成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楚粳23号、26号等品种相继育成。2007年,经过9年时间选育的“楚粳27号”被原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实现了云南省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

  3月播种,4月栽插,5月组合授粉,9月选种,10月收割后转入室内试验,11月撰写科研报告……在选育的道路上,李开斌和他的团队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的流程。按照常规,一个水稻新品种要进行5代杂交以后,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楚雄,水稻一年一熟,这意味着一年只能做一次实验。

  在没有温室之前,李开斌团队经常坐火车往返于楚雄和海南两地。冬季从楚雄到海南,3月份在海南收了种子之后,又回到楚雄,一年便可以多做一次实验。后来,楚雄农科所建起了一个“从没空过”的智能温室,年年超负荷种植。通过太阳能和地热提高土温后,这里一年能种三季水稻,可以做3次试验,加快了育种的速度。

  2012年2月23日,历经10年时间选育的楚粳28号获原农业部超级稻品种确认,作为云南省第二个超级稻品种,验收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认为,楚粳28号连续4年实现高产纪录,丰产性能稳定,而且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另外,通过对楚粳28号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等10余项指标的综合测试,得出“米质分析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的结论。楚粳28号兼具高产与优质的双重优势。

  同年10月28日,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楚雄州农科所“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楚粳28号集高产、优质、抗病、广适性于一体,成功克服了水稻育种高产难优质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云南高原粳稻区超级稻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结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高原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35年的默默耕耘,李开斌先后培育出“楚粳系列”新品种23个,其中7个品种获得国家新品种权。由于“楚粳系列”品种具有丰产性好、适性广、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的特点,深受广大种植农户的欢迎,呈现出强劲的推广应用势头,应用覆盖率不断攀升,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约占全省适宜稻区面积的82%,取得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如今,“楚粳系列”种植面积已达4600多万亩,增产稻谷30多亿公斤,为农民带来60多亿元的增收,让中国第三大粳稻种植地区——西南粳稻区依靠超级稻实现快速丰产和增收。李开斌带着恩师的目标,实现了“为云南的农民选育最适宜在高原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稻种”的梦想。

  记者 吕瑾(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