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它们,都来自云南

2021-05-22 12:53:04   来源:云报客户端

今天是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过去一年中

不少新物种

走进公众视野

作为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云南再次给人们带来惊喜

滇桐野生种群

2020年5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

  滇桐,椴树科,落叶乔木,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国家确定的重点保护和挽救的濒危植物之一。中国仅存10株以下的珍稀植物,为中国西南特有种,现仅存6株。在区域地理研究和选育珍贵树种应用中均有重要价值。2020年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首次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滇桐野生种群,个体数量高达31株!

高黎贡球兰

2020年9月保山市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高黎贡球兰,夹竹桃科球兰属植物新物种,因其如脂似玉的副花冠在多花组成的球形的花序外层非常显著,又被称为“蜡花”,其独特的双层五角状花型和馥郁的香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高黎贡球兰具有在大树上附生生长的特性,对森林质量、湿度、气温和树皮表面腐殖质积累量等生境要求十分苛刻,目前仅见于原始森林中,是名副其实的极小种群物种。

大围山梧桐

2020年11月红河州大围山 

  2013年,河口林业系统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先花后叶的梧桐属植物。经过多年的观察并通过形态学研究和初步的分子生物学比对,该种为一尚未描述的梧桐属新物种。大围山梧桐主要分布于大围山地区的河口(模式产地)、个旧、马关3县市,种群数量较少(约50株)是一种典型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紫花黄药、大叶可爱花

2020年12月德宏州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紫花黄药

  紫花黄药属于罂粟科黄药属,该属是个单种属,仅含有黄药一个种。2017年保护区工作人员第一次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发现并拍摄物种照片,经对比,该物种与黄药本种在花的颜色上有明显差异。2018至2019年,保护区工作人员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部的工作人员,经过详细的形态对比和查阅国内该物种的标本,确定该种为黄药的一个新亚种。

  大叶可爱花

  大叶可爱花,爵床科喜花草属。2018至2019年期间,调查人员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洪崩河片区,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部工作人员一起调查极小种群植物时,发现一正在盛开的可爱花属植物,通过形态对比和鉴定,确定该物种为不同于我国分布的可爱花属中的任何一种。

金平异药花

2020年12月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金平异药花

金平异药花

  金平异药花,野牡丹科异药花属的一个新物种,模式产地为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平异药花目前仅记录于滇东南金平县通常生长于海拔900至1900米的林下或林缘,喜好阴凉、潮湿、排水良好的生境。初步估计,该植物在当地已发现1000余株。

南溪蛛毛苣苔

2020年12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广西植物》苦苣苔科植物研究专刊上发苦苣苔科一新种——南溪蛛毛苣苔,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又增添了一新成员。

  苦苣苔科植物,以其多姿的体态、绚丽的花朵和独特的耐阴性,深受花卉爱好者的赏识,广布于世界的热带至温带地区,目前中国已知有45属780余种,其中大围山地区共有约20属100种。南溪蛛毛苣苔生长于石灰岩季雨林下的潮湿石壁上,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生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干扰,将无法恢复,是一种脆弱生境野生植物。

瑞丽舞花姜

2021年1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工作者发现一种形似“花仙子”的植物新种——瑞丽舞花姜。

  据介绍,科研人员在瑞丽弄岛和莫里片区发现一种舞花姜属植物,该物种与之前中国记录到的所有舞花姜属植物形态均不一样。经过查阅文献和标本,确定该物种是舞花姜属一新种,并以其模式标本发现地命名为瑞丽舞花姜(G. ruiliensis)。

地衣新物种——磺盘松萝

2021年4月普洱市景东县境内的哀牢山

磺盘松萝

  松萝是地衣植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郭守玉介绍,2017年,科研人员到景东县境内的哀牢山考察时发现了这一地衣物种,随后先后两次采集多份标本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经比对,最终确定为新种,命名为磺盘松萝。目前,中国有记载的地衣种类大概有3000余种。其中云南作为中国地衣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目前有记载的地衣种类大概在1600到1800种。

五个蜘蛛新物种

2020年12月大理州南涧无量山

  贵州铜仁学院研究团队一行于2015年8月到南涧无量山指导开展蜘蛛资源监测,并采集了部分蜘蛛标本。历时五年,科研团队对采集到的蜘蛛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目前发现并报道了南涧无量山五个蜘蛛新物种,它们分别是:

  长突拟蝇虎蛛,采集于南涧县公郎镇;灵宝山拟态蛛,采集于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

  无突翘蛛,采集于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

  罗氏合跳蛛,采自于南涧县宝华镇阿帕新村;

  无量山合跳蛛,采集于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涧县公郎镇,该种正模采集自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连山灌树蛙

2021年1月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灌树蛙属当前记载有65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区域,其中中国原记载分布有5种。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国境内的灌树蛙属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了。

  黄连山灌树蛙发现于黄连山老边一带,海拔1823米,科学时空演化研究推测灌树蛙属起源于印度半岛,随后扩散到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区域,黄连山灌树蛙的发现从生物地理研究上突出了保护区两栖类动物分布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也丰富了灌树蛙属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区域的多样性。

版纳丝蝽

2021年3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版纳丝蝽 骆久阳 摄 

  2021年3月,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科研人员在该园狼蛛科马蛛属的蜘蛛网上发现丝蝽科一新物种,将其命名为版纳丝蝽。丝蝽是一类习性非常特别的昆虫,通常生活在蜘蛛或足丝蚁(纺足目昆虫)的网上,在丝线上来去自如,取食寄主网上的猎物或食物残渣。

白颊猕猴高黎贡山新种群

2021年4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1年4月,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了解到,研究者对野外红外相机回收数据整理,发现白颊猕猴高黎贡山新种群和新分布。白颊猕猴隶属灵长目猴科猕猴属,由我国科学家于2015年在西藏墨脱首次发现并报道,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颊部和下颌部呈灰白色或白色,并可延伸至耳后

  据介绍,白颊猕猴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海拔1887至3041米之间,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在云南福贡与西藏东南部之间广阔的区域内可能还存在潜在的白颊猕猴种群。

2021年的绿孔雀雏雀

2021年5月元江中上游的绿孔雀栖息地

  近日,位于云南元江中上游的绿孔雀栖息地传来喜讯:2021年的绿孔雀雏雀宝宝出来活动了!2018年建立了保护区外的绿孔雀栖息地(社区)共同管护区,经过3年的努力和摸索,管护区内都有监测到绿孔雀种群有小孔雀新生。

  据了解,全球共有3种孔雀,绿孔雀、蓝孔雀和刚果孔雀。其中,分布于中国的只有绿孔雀一种,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境内,种群数量约555-60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未完待续……

是我们的坚持,才能拥有这种自信

不仅因为云南

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物种资源

更因为云南有他们的

坚持、奉献与改变

他们在这里等待绿孔雀身影再现

  “绿孔雀跑到地里吃碗豆时一群一群的,还会留一只放哨,人一靠近,放哨的一发出声音就全部飞走了。”黎荣程回忆说儿时见到绿孔雀是习于为常的事。

  黎荣程是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天在茫茫林海中跋山涉水,无惧骄阳、无惧蚊虫,守护着1000公顷的绿孔雀自然保护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狩猎者转身为森林守护人的那刻起,只为等待绿孔雀身影再现。

  截至2020年8月,管护局共监测到鸟类159种、兽类1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黑颈长尾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褐翅鸦鹃、黄喉貂、猕猴等21种。

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色家园

  身穿迷彩服,背上背包、干粮、砍刀和相机,何贵品带着6名巡护队员,钻进了高黎贡山的莽莽丛林里。

  “下过雨,路上打滑,大家注意安全!”何贵品提醒队员。他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专职巡护队队长。这次野外巡护,他们要去姚家坪管护站附近的山上取红外相机。

  何贵品在巡护过程中查看一个被野生动物吃过的松球(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山林鸟兽为友,这是何贵品26年来的工作常态。每年有两三个月在野外巡护,他的足迹踏遍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片区的每一个山头沟谷。

  据不完全统计,高黎贡山有高等植物5728种、哺乳动物205种、鸟类525种、昆虫1720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动物100多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称其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重要模式标本产地”。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色家园。”何贵品说。他带领的巡护队一共20人,管护着泸水片区近80万亩的山林,负责巡护森林资源、防范森林火灾、打击盗伐盗猎等。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专职巡护队在山间巡护(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巡山是艰苦而危险的。“山上吃人的东西多,人吃的东西少。”何贵品说,2017年有一次巡山,队员们的食物吃光了,去找野生竹笋,结果碰到一头黑熊在吃竹笋。“黑熊会攻击人呢!还好这头黑熊光顾着吃,没攻击我们,我们赶紧跑了。”

  巡山也是神圣而光荣的。“最有成就感的是参与怒江金丝猴的发现和保护。”何贵品说,2011年,他和同事拍摄到一种黑色的猴子,后来经提取其粪便和毛发做DNA鉴定,证实为金丝猴新种,中国灵长类专家组将其命名为“怒江金丝猴”。

  被救助收容在姚家坪管护站的一只怒江金丝猴在仿野生环境居所内休息(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他们从“打鸟人”变成“护鸟人”

  52岁的村民侯体国没想到,自己会从“打鸟人”变成“护鸟人”。

  他家住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百花岭村。这里位于高黎贡山东麓,生态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已记录到鸟类520多种,占全国鸟类30%以上,被称为“五星级观鸟圣地”。

  在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侯体国(右二)在自家的观鸟“鸟塘”(2020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小时候穷嘛,没有肉吃,想吃肉就上山打鸟。”侯体国说。打鸟的方法有很多种,他的绝活是玩弹弓。“用石子一打就中,想打哪儿就打哪儿,想打鸟头绝不会打中翅膀。”

  1989年的一天,一对外地夫妇来他家借宿,问他哪里可以观鸟。这是侯体国最熟悉的,他带人家去,还得了一笔小费。

  后来,到百花岭观鸟、拍鸟的人越来越多,侯体国索性当起了“鸟导”。他发现小鸟会在有水的地方洗澡和喝水,就通过仿生态方式,选取合适地点建“鸟塘”,方便客人定点拍摄。

  在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一只小鸟在侯体国的“鸟塘”停歇(2020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侯体国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百花岭村已有“鸟塘”20余个,“鸟导”60多人,农家客栈20余户。百花岭村党总支书记封再标说,“观鸟游”带火了餐饮、民宿、向导、背包服务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每年给村民增收1000多万元。

  百花岭村再也没人打鸟了。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指导帮助下,百花岭村成立了“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54人。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生动物,左为天行长臂猿,右上为红蹼树蛙,右下为棕背树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供图)

  带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示范种植咖啡、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发展观鸟旅游……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探索生态保护的社区共管模式,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之路。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生植物,左上为长蕊木兰,左下为大树杜鹃,中间为大理铠兰,右上为保山茜,右下为矮马先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供图)

  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政府实施了“以电代柴”项目,给全乡村民发放电磁炉、电饭锅等家用电器,鼓励村民多用电、少砍树,电费每度仅收0.1元。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王世荣说:“现在没人砍树了,砍了会被举报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生动物,左上为白尾梢虹雉,左下为怒江金丝猴,右为血雉(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供图)

  让树长在该长的地方,让人住在该住的地方。脱贫攻坚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将原来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将2820名村民安排为生态护林员,让村民共同守护森林资源。进退之间,人与自然臻于和谐。

绝大多数的生物没有语言

但,它们却能用最简单的方式

回应着,人类行为的改变

诉说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故事

 

(彩鹮) 

  彩鹮闪耀着绿色的金属光泽,曾一度被认为在我国灭绝,却在人们追求绿色生态文明的道路上给予我们惊喜。

(彩鹮)

  2021年1月,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在云南盈江流域一片湿地现身。它不停在水中觅食,时而梳理羽毛,时而飞翔。其栗紫色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色的金属光泽,光泽随着彩鹮的移动变化多彩。

  这看起来非常健康的彩鹮,好似这正在变得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优美的环境  

  

(长尾阔嘴鸟)

  长尾阔嘴鸟,穿着“绿衫”头戴“安全帽”,被称为自然界“最守交规的鸟”。它许是最具有现代人文气息的鸟头部黄黑相间的羽毛似一顶“安全帽”让人们的规则意识在不经意间流露

(长尾阔嘴鸟)

  2021年1月,德宏摄影师在芒市回贤1号观鸟点偶遇的一对长尾阔嘴鸟,不仅刷新了该鸟在德宏的分布,也通过“观鸟经济”加深了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芙蓉锦鸡图》 宋代 赵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锦鸡,身披彩虹般艳丽的羽毛,拖着云斑长尾羽美丽如仙子,曾跃然徽宗赵佶创作的绢本上,它许是最具历史反思的鸟,千年弹指一挥间,金兵的铁蹄踏碎了追求安逸华贵的宋徽宗,画在《芙蓉锦鸡图》中平和愉悦的梦境。

 

(白腹锦鸡) 

  现实中,平和愉悦的境界,正在通过勤劳勇敢的追梦人的双手,蘸着奋斗者的汗水,在云岭大地一点点绘就。

 

(白腹锦鸡) 

  2020—2021年的冬天,仅仅在会泽便有500余只白腹锦鸡扎堆念湖。这是大自然对这里的人们,努力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倾情回馈。

  和其它在云南的山水田林湖草中嬉戏玩耍、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们一样,是绿色生态家园中普通一员。它们也是能带给我们警示,在生态环境改善时,慷慨赴会;在生态环境恶化时,拂袖而去。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

  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

  这无法抗拒的规律,便是大自然的规则。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眉长臂猿

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采用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

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会有更多可可爱爱的精灵

在彩云之南繁衍生息

云南

也因为有它们的存在

而更加多彩

  云报客户端整合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新华社客户端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新网 云报客户端 春城晚报等

  云报客户端记者:季征 胡晓蓉 李树芬 黄翘楚 王丹 赵丽槐 黄兴能 沈浩

  责编:徐嵩钦

  美编:张俊辉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