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期待“云品”走向更大市场 做客鹏城共话创新

2021-04-19 15:01:30   来源:云南日报

  4月10日至12日,光明欢乐田园泼水节暨“云品”展销活动在深圳举行。

  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商务厅、云南省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广东办事处和深圳市光明集团、云南文投集团共同承办。

  春天里,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活力涌动。

  春天里,来到深圳的“云品”,不仅因“绿”字吸睛,更因为“变”字而充满新意。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看,深圳活动现场,云南企业创新探索,巧作加法、拥抱数字化、“上云”看世界;

  听,深圳、云南的企业家们分享“耕种”“收获”的心得,给出“创”和“闯”的建议,期待着“云品”拥有一片更大的发展天地。

漫崖咖啡

不仅会烤豆子更会做加法

  漫崖咖啡招商部总监余荣荣的手里,拿着一包“咖啡+茶”的产品。

  这家来自云南普洱的企业,用普洱的两张名片完成了一道饮品的加法:咖啡的酸涩,被茶香中和;茶的味道又因为咖啡的醇厚,呈现了更丰富的层次感。这样奇特的碰撞,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这家成立24年的云南咖啡企业,合作的采购客户包括星巴克、麦斯威尔、雀巢。

  事实上,在这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做加法似乎一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

  24年的发展历程,企业从原本单一的咖啡种植场发展为集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企业;它的商业版图从云南延伸至广州,乃至全国。

  随着云南咖啡产业更快地“走出去”,漫崖咖啡发现,这道加法需要有不一样的玩法。

  余荣荣说,他们一开始着重做产业链的后端,布局旅游业态、开设咖啡庄园。但近年来,他们愈发意识到,要想云南咖啡更好地出滇,除了开店,更需要懂云南咖啡的人。因此,企业把布局的加法延伸到了前端,开始发力培训板块。“不仅要培训会烘焙豆子的人,更要培训懂云南咖啡及相关产业的人才。”

  如今,已有数千名学员从位于昆明的云南漫崖职业技能培训学院毕业,加入到云南咖啡“走出去”的事业中。

  今年来到深圳的余荣荣,在现场一边热情推介“咖啡+茶”“咖啡+水果”的新产品,一边积极地招募学员。她说:“两个任务都很重要。因为都关系到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未来。”

云南宁新农林公司

共享品牌化“云果”

  活动现场,放在企业负责人寇士其面前的是一箱光看果皮颜色都能感受到甜蜜和喜悦的颂柑。

  这是寇士其的企业——云南宁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花了4年时间成功挂果的品种。它口感细腻、绵密、甘甜、少籽,但因为种植难度大,很少能在市场亮相。

  因为坚信云南土地里种出来的果子有优势,寇士其在1000多亩的基地里,除了种植常见的冰糖橘、沃柑,还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种植这种果子。

  长期把果子卖往上海、江苏的他,这次参加深圳活动很激动。他说,这是第一次带着颂柑离开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想尽快与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共享这颗甜蜜的果实。

  除了专注种植,新冠肺炎疫情让寇士其也有了新思考。他说,卖果子不能仅依托线下渠道,更要会线上吆喝。更重要的是,一旦“上云”,面对数量更为庞大的竞争者时,品牌化成为了更重要的“制胜法宝”。“要做有品牌的果子,让消费者吃一口,就知道果子来自云南、来自新平。”

  去年,他为果子申请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寇士其说要打开更大的市场,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开拓自己的渠道,需要“用工业化思维干农业的活”。“我们一直走在创新求变的路上,会继续走下去的。”

云南供销集团

平台化思维出滇

  这次深圳之行,何承隽奇带来了12家云南企业。这些企业来自花卉、咖啡、蜂蜜等不同领域。

  这位观察细致的云南供销集团城乡消费合作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说,基于常年和“云品”打交道的经验,他注意到“云品”企业和产品都在发生很多变化:越来越主动求变,越来越了解用户,也越来越年轻化。

  其实,这家年轻的企业,在整合企业出滇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创新和“走出去”的逻辑。

  “我们想以平台思维推进云南优质农产品的流通运营,提升农业品牌的认知度、信誉度。”何承隽奇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在积极拓展城镇消费终端,建设“中央厨房”及城市分拨配送中心、覆盖全省的直采直供基地,搭建数字供销平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化发展。

  他说,期待通过这样的探索,巩固和提升云南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里的比重,未来也能带动更多“云品”走向更大市场。

春沐源集团

“云品”要有“销地”思维

  春沐源是数字农业、科技农业的坚定践行者,也是国内樱桃番茄的“头部”品牌。春沐源集团高级副总裁、春沐源科技农业CEO、合伙人赖赣峰介绍,他们和云南的牵手,始于2017年。那一年,集团考察全国多地,并结合大数据等科学算法后决定,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注册成立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大理是他们在广东河源之外的第二个樱桃番茄项目地,也是他们的樱桃番茄全球主产区。从2018年到2020年,在连续3年的时间内公司已经对大理完成了两期投资,去年的产值超过了6000万元。3年来,云南项目地的年均产值增速都在50%以上。

  更让人惊喜的是,即便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他们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

  这背后的答案,既是因为云南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培育出的番茄品质好,也是因为科技为农产品赋能,以及对供给和需求两个“端口”的创新和准确理解。

  目前,生鲜行业市场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从产到销,已经不再是以往采购商、经销商、批发市场等类型的层级结构,而变得更加扁平,层级链条更短。从生产端通过企业、平台的渠道,可以比以往更快地到达商超、新零售平台等消费端。

  云南是传统的“产地”市场。“云品”要想迈开更大步伐“走出去”,除了需要更好地运用技术、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理解类似深圳这样的“销地”市场的思维,要真正了解现在的用户需求,更要对于行业发展趋势有更高的敏感度。

  赖赣峰说:“我们已经注意到云南近年在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云品’出滇方面的相关举措。我认为,未来‘云品’会在品牌、全产业链发展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他分析,目前,国内国际市场对于“云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绿色”的印象。但“云品”还需要继续从集约化向精品化、小包装化、品牌化方向转型,提升“含金量”和知名度,让全国消费者吃到一颗果子,能认出它来自云南;想到“云品”,就能把它作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深圳市茂雄实业公司

标准化是“云品”的方向

  “我们是深圳本地一家集生产、加工、贮藏、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食品企业,也是较早为下游企业提供净菜的蔬菜企业,合作伙伴包括盒马鲜生、海底捞等。”深圳市茂雄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超俊介绍,目前,他们在全国有10多个蔬菜基地,其中也包括云南。

  该公司在云南基地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东南亚地区市场。每天有60多个条柜从云南出发抵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每天的供应量约800吨。

  “云南蔬菜在市场上是公认的好。这不仅是我们生产企业的共识,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消费选择。”陈超俊说,云南蔬菜拥有明显的优势。一些省份的蔬菜能供应市场8个月,而云南蔬菜可以实现“超长待机”,供应市场的时间能覆盖全年12个月。

  他认为,云南蔬菜有极佳的先天条件,但在技术、标准化方面还有短板。而茂雄是较早在深圳为蔬菜“做标准”的企业,为“深品”打造了58个条码蔬菜,为蔬菜实现标准化,也让消费者吃得更健康和放心。目前,他们已经在曲靖市陆良县规划了一个年深加工量达5万吨的小包装蔬菜加工中心,之后会加大在大理、保山、楚雄等地的投资合作,希望用标准化的探索和经验,为“云品”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助力。

深圳市归侨侨眷企业家联合会

做更好吃的“云品”

  “协会约有500家企业,大多来自广东、潮汕等地。每年,在深圳举办的‘云品’活动,我都会邀请企业家前来参加。这次有20多家广东企业来到了活动现场。”深圳市归侨侨眷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方丽珉说。

  方丽珉介绍,每次来参加“云品”活动,广东的企业家们都会因为菌子、果蔬感到惊喜。绿色、生态、美味,是他们最常给出的评价。协会里有企业在云南投资建设了产业园,但还没有企业投资云南美食、小吃等特色产品。

  “我看好‘云品’的发展,也始终觉得,一个地方的记忆往往与吃有关。福建的沙县小吃、广西的螺蛳粉,都成为了消费者对当地的记忆。云南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多培育这样的‘单项冠军’,让更多人通过一个‘云品单品’就记住云南。”方丽珉建议。

  方丽珉认为,云南企业应该挖掘自己的核心卖点,还应该有“不吃全鱼”的心态,用供应链整合的思路,做大核心主业,通过外部合作、引入资源等方式补上营销等环节的短板,让“好产品卖好价”,让好产品赢得更大市场。

  记者 韩成圆/文 李秋明/图(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