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民歌唱出幸福味道
“远方的客人,远道而来,你们辛苦啦。我们敬上一杯酒、一杯茶,给大家暖暖身。
3月30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以下简称“九保乡”)永和村文化广场上,阿昌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立旺带着他的乐队,吹起阿昌族传统乐器“挪桥波罗”,用自己写的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不管你从哪里来,都是我们的朋友。” 张立旺今年70岁,精神矍铄、性格开朗。张立旺的乐队成立于2004年,发展到现在已有18名成员,一开始,乐队成员都是阿昌族,现在,也有其他民族自愿加入乐队。乐队成员平时各自忙自己的,空闲时候就一起排练,受邀到各地表演。“比如舞狮,在我们阿昌族文化里,有消灾祈福的寓意,这里的各族群众也都有这样的文化,所以如果家里有喜事或者丧事,都会邀请我们去祈福。” 赵家芝今年52岁,是乐队的成员之一,她说,参加乐队,除了打发空闲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到各类节庆活动中去,感受其中的快乐。
“创建乐队的初衷,是希望阿昌族的歌曲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张立旺义务教授想学乐器的村民,内容又不仅仅局限于阿昌族的乐器和歌曲。汉族的笛子、蒙古族的马头琴,都是他的拿手活儿,只要有人想学,他都能倾囊相授。“其实,我的家还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融合的典例呢!”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娶了傣族媳妇,二儿子娶了汉族媳妇,女婿也是傣族。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家庭,让他的其他民族亲戚多了起来,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傣戏我们很喜欢,我们的舞狮他们也很爱看。这些活动多半是在节庆日或者有重要事情时才举办,亲戚多,邀请我们的人就多,也就更能参与到其他民族的乐趣中。”
张立旺认为,多民族文化融合带来丰富精神生活的本质,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建立起了不分彼此的信任和情谊,而再往深一层说,是各个民族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只有大家彼此认同,我们的心才能往一处去,才能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九保乡乡长梁昌才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扶贫措施的逐渐落地,九保乡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共谋富裕的心也越来越齐。张立旺笑着说:“以前,看一个人的神情、样子,就能知道他是哪里人,山里的人黑瘦黑瘦,半山的人黄瘦黄瘦,坝子里的人就白。现在,大家都一样啦,因为日子都好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精气神儿就不一样,歌声里都有幸福的味道。”
记者 曹云波 管毓树(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