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玉溪元江:彝乡年味 幸福满溢

2021-02-10 11:24:00   来源:玉溪市元江县委宣传部

  春节将至,彝家“扎来”也在杀猪宰牛的热闹气氛中拉开了序幕。彝语“扎来”即过年之意,是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洼垤乡的彝族同胞们传统的庆贺性节日,各村各寨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庄稼收割完毕,一年农事收尾的季节里陆续开始。

  杀一头过年猪

  彝家过年,必须杀猪,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为了这件大事儿,左邻右舍都要来帮忙。天刚亮,妇女就起锅烧水,男子们将肥猪五花大绑,放血、脱毛、破肚、腌肉等,一系列步骤分工明确、一气呵成,新鲜的猪肉当即就冲洗下锅,让远道而来的宾客大饱口福。在过去困难的日子里,很多人家只有过年这天才有新鲜肉吃,一个家族能够凑起来杀一头猪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乘着时代发展的春风,新生活的号角也相继吹响,什么时候想吃肉就杀上一头四五百斤的大肥猪已不是件难事,有的大家族在过年时候杀两三头招待宾客也不再稀奇,但是各村各寨还是依旧保留着杀年猪的习俗,从天亮到日暮都是喜庆的海洋。

  腌一只腊火腿

  在彝家一直都有腌制火腿的习惯,农家养殖的土猪吃熟食长大,肉质鲜美、肥瘦相宜,腌出来的火腿口感独到,让人欲罢不能。很多人都来询问过,为什么洼垤的火腿和市面上买到的不一样,就算是同一只腿、同一把盐,吃起来总少了点儿味道,那是因为在洼垤彝家火腿一般选用完整的猪后腿,在过年杀猪时候趁着猪肉还有“活气”便开始撒上食盐,反复揉搓使盐沁入肉丝逐渐变软,足量的盐使其不易变质;随后重物压制、控干水分、再次敷盐、通风晾晒,每家腌火腿的师傅都将“何时下盐、如何晾晒”这份独家技艺烂熟于心,腌好的火腿最短存1年,最长可有3年。

  灌一串猪大肠

  老人们常说,猪的全身都是宝,一寸肠一量肉都不能少。温暖和煦的午后,妇女们便聚在一起开始制作猪血肠、香肠、豆腐肠等灌肠类食物,它们一直是彝乡年味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热气腾腾的香糯米撒上花椒、草果、八角等香料后,配上新鲜红润的猪血,用手拌匀,加入适量食盐后便要赶紧装肠,不然待冷却后就不再是件易事了。大家围坐着说说笑笑间,一节节饱满的猪血肠就成型了。另外的豆腐肠和香肠用的是新鲜豆腐和肥瘦相间的猪肉做原料,灌进肠后还得扎上小孔放气,期间二人配合为妙,既不能灌得太松,也不能塞得过紧,要不容易变味。接下来的日子就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头上、房檐下挂着一串串鼓胀胀的肠,它们给原本就热闹的院子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吃一桌团圆饭

  一桌团圆饭有三线肉肥肠、蒸猪血肠、炸排骨、炒火腿片、腌菜煮瘦肉等,满满一桌丰盛的佳肴传递浓郁的乡情和纯正的年味,手指厚的肥肉一口咬下去的滋油声正是家庭团圆的美妙之音。村子里的人除了张罗自家的杀猪饭,也不忘到各方朋友家“蹭饭吃”。远嫁的闺女、打工的表亲、求学的游子都为了这一口地地道道的杀猪饭归来,一桌桌丰盛的杀猪饭不仅是一种美味的享受,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

  跳一曲烟盒舞

  “喳果勒、哔果勒”。夜幕降临后,彝乡儿女都放下手中的活计,阿姐们涂脂抹粉,阿哥也打扮得英俊帅气,大家拉着亲朋好友欢快地唱起来、跳起来,用最淳朴、最热情的舞蹈迎接美好的新年。在彝乡洼垤最传统的舞蹈要数“泽文楼莫”,意思是围着圈圈跳舞,听村里人说,他们会说话就会唱阿哩,会走路就会跳烟盒舞,只要四弦一响起,脚杆就站不住开始打起节拍。配合着熟悉的调子,妇女们也不自觉地弹起烟盒、甩起脚,一圈又一圈,转出团圆、转出丰收的希望。熊熊燃烧的火把更是将彝乡年味推到了高潮,在火光的映衬下,新时代的彝家儿女各个精气神十足,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大家踏着轻盈的步伐,跳向明天,舞出未来!

  作者:王钇涵

编辑: 徐腾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