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   正文

新疆长治久安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2021-02-09 10:26:26   来源:中国网

  近期,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热映,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纪录片围绕“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主题,运用政策解读、历史论述、考古证明和艺术再现等手法,依次铺展“中华疆土”“家国天下”“血脉交融”“共同开拓”“多教并存”“互鉴通合”“万里同风”和“华夏一体”等八个篇章,全面、准确、细致、通俗地展现了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宗教和文化间交往共存、交流互鉴、交融一体的雄浑历史画卷,清晰阐明了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事实真相,有力驳斥了国际反华势力长期散布的涉疆谎言与谬论,激浊扬清,引起较大国内外舆论反响。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繁荣富强与新疆长治久安紧密相连。“万民归心、家国一统”作为久远的华夏政治传统,西汉时即在西域落地生根,历经历代中央王朝和西域地方政权继承发扬延续至今。它是决定新疆历史发展走向的“终极基因”,并伴随两条历史铁律:

  其一,凡是在中央王朝有效治理管辖下,西域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兴盛、民族融合;反之,则动乱频仍、民生凋敝、教派冲突、族群隔阂。只有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及其治理才能化解位于四大文明交汇点的新疆发生“文明冲突”的风险。这是为中国所独有,且依然泽被今人的伟大历史遗产。

  其二,凡是风气雄劲、国力强盛的中央王朝,都无一例外地将经营西域作为维护统一、提升国力的重大战略方向。同样,坚持对西域进行有效治理的中央王朝也无不因此实现国强民富、国祚长久,并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纵观历史,治理西域之成败常常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历史翻开了社会主义新篇章,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及各项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不仅有效巩固了祖国西部安全屏障,稳固了国家向西开放发展的桥头堡,也为周边地区安全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稳定、开放和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新疆历史的演进表明,稳定是繁荣共存的必然依托,也是世居这里的各族人民最珍视的社会发展要素。只有社会安定了,大家才能更和谐地相处互鉴。开放是造就新疆数千年来多元共存格局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地各族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繁荣的必然要求。

  从玉石彩陶到茶叶丝绸,从万里同风到天下一体,新疆与内地和世界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族先民在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在彼此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华文明的维度与内涵,创造和发展了具有西域气质的中华文化新面貌。发展是开放稳定给新疆带来的红利,也是从深层巩固新疆繁荣稳定大局的必由之路。

  正如纪录片所述,在中央王朝治理下,西域社会稳定、开放包容,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各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文明桥梁和吸引外邦向慕华风的边庭“明灯”。稳定、开放和发展三要素的统一,造就了西域辉煌的文明史进程,“蛮荒”“落后”“动荡”从来不是新疆的主流,也不应成为新疆的“标签”。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奋战,开创了新疆工作新局面,实现连续四年多未发生暴恐案(事)件,各族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稳定作为共识已深入人心。如今,社会稳定带来的经济红利已开始显现,从赴疆中外游客数量的“井喷”到中欧班列进出境创下新高,从农村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到城市工商业活动强势反弹,新疆的社会活力正得到逐步释放,各族人民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对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日益增强,新疆进一步开放发展的民心基础更加牢固。

  三、中华底色、多元共存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根株坚实、灿烂久远,以坚守本色的笃定和尊重多元的胸怀支撑起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自古代新疆地区进入文明时代起,中华文化便已在当地留下深刻印记,从此延绵不绝以成今日多元一体格局。中原文化的浑厚庄重、江南文化的灵秀细腻、西北文化的奔放热烈……,都是血脉相连的中华文化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地域表现。

  在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浸润,从饮食、服饰、音乐、艺术到日常用语,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不同却无分彼此。中华底色、多元共存是古往今来新疆文化的主流,也是当代新疆治理应遵循的规律。脱离中华谈“多元”,或者为凸显“特色”而否定多元,既不符合历史传承,也违背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客观实际,会将新疆文化的发展引入歧途,给新疆长治久安带来严重危害。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吐故纳新、融会贯通,中华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发展。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主张各民族间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繁荣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工作规律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我们应坚决贯彻落实会议有关精神,从文化的高度牢牢把握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方向,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进一步巩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好中华文脉在新疆长治久安中的长远作用。

  四、排除内外消极因素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开放发展需要稳定作为保障,多元共存不等于是偏袒纵容。任何不利于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多元共存的因素应被排除在新疆社会发展之外。如纪录片所述,历史上,古代新疆地区和谐包容、共同繁荣的局面遭到破坏的例子令人触目惊心。

  特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煽动新疆地方封建势力分裂叛乱,鼓动周边地区匪帮流窜天山南北,制造屠杀和破坏。进入20世纪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在国际反华势力豢养下更是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些消极因素,思想上具有排他性,面貌上具有欺骗性,行动上具有破坏性,它们否定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否定新疆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挑拨民族矛盾,鼓吹教派仇杀,为一己私利而置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于不顾,妄图将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遭到了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反对。

  如纪录片所述,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驱逐阿古柏匪帮,收复沙俄强占下的伊犁,反对“东突”分裂活动等重大斗争中,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全国人民鼎力相助,各族将士奋勇作战,新疆各族人民更是同仇敌忾,共同坚守祖国西陲这片广袤疆土,不仅捍卫了国家统一,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真谛,也将守护这份血脉相连的共同意识代代升华相传。

  十八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进一步实现。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反华势力从不愿看到新疆各族同胞亲如一家共享太平,更不希望新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建设成就。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反华势力内心惶恐,对“中国之治”又妒又恨,不断加大“以疆制华”力度,一方面增加对“三股势力”的支持,置国际道义和地区安全于不顾,洗白“东伊运”等暴恐组织,一方面对华开展“宣传战”,污蔑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和“种族灭绝”,对中国进行“价值观讨伐”。

  面对反华势力的攻击和抹黑,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在继续干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团结一切友华力量,向国际社会讲述真实的新疆,正如总书记强调的,“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同时,对任何涉疆反华活动予以坚决斗争,坚定捍卫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敢于伸张国际正义,努力维护好新疆发展稳定的内外环境,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和开启下一个一百年新征程,建设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新疆。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杨超越

编辑: 冯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