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频 >   正文

驻华记者云南行|驻华记者探访碗窑村的“碗”里装了啥

2021-05-24 11:35:35   来源:云南日报

  5月20日,驻华记者们走进玉溪市华宁县碗窑村。村里的刘念陶舍当天一早刚出窑一批“新货”。这批陶器以陶茶具、陶瓶为主,造型圆润,有白、蓝、绿、黄等多种颜色,还有的有窑变色彩,记者们好奇地上前参观。

  华宁陶的历史已有六百余年,它造型多样、质地细腻、纹饰生动,工艺以釉色见长,给人一种含蓄、质朴的美感。碗窑村是华宁陶的发源地。在碗窑村大岭圪龙窑,驻华记者们了解了古老的烧窑文化,来到华宁陶云上艺术博物馆,AR等新技术给参观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的俄罗斯记者芭莲娜还在制陶匠人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个陶罐。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做陶罐,我觉得很有趣!”

  最早时期的华宁陶以生活用具制作为主,其中以碗为大宗,这也是碗窑村名字的由来。通过半天时间的采访,驻华记者们发现,碗窑村的“碗”,不仅“装”着陶文化的韵味,还“装”着村民的好生活。

  上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毛磊介绍,碗窑村出产的有生活陶、艺术陶、建筑陶等种类,近年来陶产业规模和知名度逐步扩大。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万元左右,2020年增长到2.6万元。2020年碗窑村申报为3A级旅游景区及云南省旅游名村,慕名而来的省内外游客越来越多。

  碗窑村古月品陶轩里,陶瓦猫、陶茶盏等在保持华宁陶传统工艺美感的同时,结合了现代消费者喜爱的设计造型和风格,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驻华记者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古月品陶轩的主人胡文森、胡文杰兄弟来自大理巍山,二人大学毕业后到碗窑村学习制陶手艺,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这里安家。碗窑村对胡文森一家这样的外来人才给予了落户等政策优惠,在政策引导下,更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来到碗窑村。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这样的乡村,以前对陶器其实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今天的采访,我了解了陶器制作的技艺和复杂工序、陶器功能的多样性、陶器与文化元素的创新结合等有趣的知识。”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记者春艳和木其尔用“买买买”这个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碗窑村陶器的喜爱。“华宁陶是当地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代代相传的技艺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希望这里的商家能够多多发展线上销售,这样回到内蒙古我也能从云南买到喜欢的华宁陶。”春艳说道。

  “在老挝,也有不少制陶的手工艺人。”老挝巴特寮通讯社通讯员冯蒙尼·菲萨莫纳边参观边分享。有趣的是,作为上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的毛磊曾在西双版纳学习工作,有不少老挝朋友,这奇妙的缘分让冯蒙尼·菲萨莫纳对毛磊和碗窑村之间的故事更感兴趣。

  “我是土生土长的碗窑村人。毕业后先在西双版纳工作,之后回到玉溪市里工作。后来,我看到家乡的变化,决定回到村里。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我所做的事和在外拼事业的人相比可能很小,但我希望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事。”毛磊介绍,他自2016年回到碗窑村以来,一直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改善村容村貌,传承保护开发制陶业。5年来,村民生活更好了,陶艺技术也在开放交流中不断创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目标下,他们还将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

  听了毛磊的讲述,大家很有感触。“‘乡村振兴’这4个字到底指什么?我曾一度觉得这几个字眼‘很大’,但今天在碗窑村,我找到了触手可及的、真实的答案。”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记者陈小丹说,当地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让碗窑村这个小村庄变得和这里的陶器一样流光溢彩。“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村民们利用好本地优势资源,踏踏实实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一起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这就是乡村振兴真实的样子。碗窑村是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我相信这里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文:云南日报记者 刘子语 李吒

  图:云南日报记者 李吒

  视频:云南日报记者 李文君 王靖中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芭莲娜

编辑: 李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