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一群梳着高髻(髻jì,盘在头顶后脑后的发结)、身着黄、绿、红三色衣裙的“唐代少女”,手持各种乐器翩翩起舞,她们身形鼓鼓,脸蛋圆圆,动作既稚拙又灵活,表情既端庄又可爱,宛如从古风古韵的仕女图中走下(仕女图,中国古代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又仿佛从金碧辉煌的古代宫殿走来,给人以亦真亦幻、穿越古今的感受。不过5分多钟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播出后,多次上榜热搜,截至2月总播放量已超过20亿。
这个舞蹈的灵感来自河南博物院的歌舞人俑。编导陈琳在2017年去河南博物院参观时,一组隋代(581年~618年)和唐代(618年-907年)的舞人俑引起了她的兴趣,让其萌生“假如让她们活起来,会给今天的人们讲述什么故事”的想法。
故事构思逐渐成形:130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群唐朝仕女叽叽喳喳地去赴宴。仕女们的眼角画着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再现风靡唐代的潮流面饰“斜红妆”;每位演员都要戴上沉重而繁复的发饰,披上唐三彩(唐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主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样的纱衣,考究的服化道让千年前的唐代仕女形象逐渐生动具体起来。
“复活”唐代乐舞俑并非单纯的模仿与复原,而是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性格。比如,这些仕女正值青春年华,舞蹈动作和韵律应年轻化;同时她们身处宫廷,又有着雍容端庄的一面。编导为舞者设置了许多表演细节。《唐宫夜宴》打破了中国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调性,没有刻意追求演员动作表情的整齐划一,而是以幽默谐趣的风格贯穿了整支舞蹈,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在短短5分多钟的《唐宫夜宴》中,编创者还设计了数个叙事片段,将历史人物放置在鲜活的生活场景里。在少女们列队碎步行进中,突然发生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推挤,一派童真稚趣让观众忍俊不禁;女乐官路过一汪湖水,姑娘们挤在湖边整理姿容,凸显出少女情怀;号角响起,她们迅速收敛起小儿女态的顽皮可爱,肃容整队步入宫墙。表达思乡之情的吹笛独舞、体现姐妹情谊的双人琵琶舞、华贵肃穆的宫廷群舞穿插其间,充分展现出少女们的动人情态。这些情境设置、叙事铺陈紧紧围绕着角色塑造,激发出历史人物的生命力。
不少观众在看完视频后感叹:“从穿戴造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
而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并且叠加了诸多历史文物的影像,演员们优美的舞姿融入了博物馆和大唐宫殿的场景中,现实和虚拟交织,历史和文化交融,情感和审美碰撞,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