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普洱”世人向往

2021-11-16 14:56:19
来源:云南日报

  ——“新征程上的普洱实践”系列报道

  普洱是全球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这里生态好、气候好、空气好、资源好,具备发展高端康养旅游的优越条件,开发生态旅游是把普洱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好路径。

  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要把普洱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为普洱全域旅游发展擘画了美丽蓝图。普洱市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招商,启动建设开发一批高端景区、田园综合体、高端酒店、高端旅游产品,实现“文旅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养在普洱”健康品牌,努力把旅游产业做成未来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以绿为底,好生态成就好体验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开发保护集生态、文化、历史于一体的茶马古道遗址,打造旅游体验良好的文旅产品,不仅能很好展示普洱生态文化,也符合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开发规律,遵循生态化、高端化的理念,按照A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应运而生。

  如今,在距离普洱城区不远的腊梅坡与土地坛之间的原茶马古道遗址段,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打卡。为提升体验品质,古道上空建起了高空索道,步行体验古道路段进行了优化,不适宜徒步的古道路段附近则新建平整小径,将原有的古道遗址围栏保护;同时,沿线兴建唐、宋、元、明、清五朝馆,展示不同历史时期茶马文化,让人们在古道行走时也能了解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将一流资源转化为一流产品,给游客带来优质旅游体验,原来淹没在原始森林里的茶马古道蜕变重生,成为普洱优质旅游产品和亮丽名片。

  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普洱市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直接引入嵌入式、沉浸式、体验式高端深度游生态旅游项目,让自然之美以最佳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推开房间门,就能看到峡谷景观,云海甚至能飘进房间里。”熙康云舍火星部落半山酒店建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白马山的悬崖边上,与蓝天白云、森林峡谷融为一体。酒店副总经理黄纯刚介绍,项目占地243亩,建设54个房间。在一期项目中,配建了露天酒吧、悬崖泳池等设施,除了客房外,还有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丛林拓展等体验项目。酒店于今年国庆假期正式营业,为普洱生态旅游再添标杆力作。

  对标一流,好生态塑造大品牌

  作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生态系统和高超生态智慧,千百年来,自然原始森林和人工栽培茶树共生的生态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眼下,景迈山古茶林在全力以赴做好遗产地保护的同时,正加快高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并启动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

  “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建设项目,依托已经启动建设的全球最大口径的全可动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打造集森林康养、科研游学、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AAAAA级景区,未来不仅是生态景区,更是国际交流平台。

  普洱市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高品质景观、高质量服务、高水平消费,坚持把个性特色、创意基因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全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养在普洱”健康品牌。

  打造一批高端景区,加快推进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国家公园、西盟佤部落等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提升建设,3年内创建AAAA级景区20个以上。

  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以休闲农业、中药种植、创意农业为重点,高水平规划建设澜沧景迈山、思茅南岛河、景谷勐乃、镇沅千家寨等田园综合体项目,进一步打响澜沧老达保、宁洱那柯里、磨黑红色美丽村庄等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一批高端酒店,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3年内落地国际品牌酒店5家以上、建成运营半山酒店30家以上,5年内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3家以上五星级酒店,全市建成运营五星级水平酒店15家以上。

  融合发展,好生态凸显新优势

  普洱市加强产业联动,促进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同步发展、融合发展。

  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为引领,加大普洱景迈山等古茶山保护力度,坚持“古茶山+旅游+康养”的思路,大力发展集有机茶种植、茶文化体验、康养度假、山地户外运动、民族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园综合体、茶园营地、茶庄园,推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加大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全域发展森林康复、森林疗养、森林探险、森林食品、观星体验、科普研学等业态,推进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与现代林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种类齐全的温泉资源禀赋,整合森林、河湖等资源,引进一批中高端医疗康养服务机构,高品质发展温泉理疗、温泉养生、温泉美容等业态,形成串点成线的精品温泉疗养线路,推进旅游与医疗康养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历史文物、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对普洱府、茶马古道等历史遗址和古镇古寨、老街老巷、传统民居、传统技艺等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保护式开发。高度重视旅游项目对周边的带动性,提升乡村建设与项目的融合度,推进旅游与乡村建设、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沈浩 王永刚 刘宣彤 李汉勇 王晓洁 陈鑫龙 侯婷婷(云南日报)

编辑: 李文君
“养在普洱”世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