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红塔区: 从“面子美”到“里子美”

2021-08-27 16:14:46
来源:云南日报

聂耳音乐广场 通讯员 潘泉 摄

聂耳音乐广场 通讯员 潘泉 摄

志愿者清运垃圾(供图)

  聚焦

  今年以来,红塔区抓实文明创建行动,积极推进从“面子美”到“里子美”,筑牢文明基石,共建文明城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道路干净整洁,路边就是小花园,我每天送完孙子上学都会顺路到这里走走逛逛。”家住群艺巷的老人李琼芬高兴地说,在红塔区东风中路边,曾经裸露的地块变成城市花园,附近居民休闲娱乐多了个好去处。

  玉溪市从2015年开始创建省级文明城市,2018年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同时指导澄江市一次提名一次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今年初,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年至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玉溪市入列。

  今年3月9日9时,玉溪市在聂耳文化广场举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现场启动会,发出创文启动令,吹响创文冲锋号。

  “您好!我们玉溪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在心中、在口中、在手上、在脚下、在行动。”启动仪式结束后,玉溪市委班子成员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沿街向市民和周边商户分发宣传资料,倡导大家支持、参与创文。

  “小广告没有了,停车位规划得整整齐齐,看上去很舒服。”家住右所社区十四组的陈子悦说,“创文开始以来,社区建了垃圾分类亭,垃圾污水再也没有流到过家门口。干干净净在红塔区这个最大且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变成了现实。”

  “玉溪人居环境好了,人们才会留下来好好生活。”右所社区党委书记柴邵明说。每天20时至23时,社区、小组、市区级网格挂包单位都会组织志愿者对聂耳文化美食城的经营户推广改造无烟烧烤,对占道经营、出店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虽然经营户开始会有些不理解,但当他们看到规整后清爽的街道也渐渐转变了经营习惯。”

  6月25日,位于凤凰街道葫芦社区的葫芦商贸城建成并投入使用,原来以街为市近7年的葫芦临时过渡市场被提档升级的新市场所替代。“在这里买菜像逛商场一样,又方便又干净,菜品分区明显、价格适合。”听说农贸市场新开张,市民姜丽霞特意过来买菜。

  据葫芦商贸城总经理郑建建介绍,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满足群众购物需求,2019年10月,玉溪葫芦园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对原葫芦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建设和提档升级。“我们致力于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综合商贸‘农+超+互联网’第一城。”郑建建说,为了让原来游离在街巷的散户有一个集中经营的场所,市场二楼设置了临时爱心摊位,仅收取卫生费,对一些年纪大的、残障的散户则免去费用。

  和葫芦商贸城一样,7月29日正式营业的葫芦·生鲜荟市场也设立了老年人、残障人士专用的爱心摊位,不仅解决了老年人、残障人士和自产自销农户的实际困难,也改善了市场经营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大铁门换成了智慧闸机,通过人脸识别就可以进入小区。垃圾亭、快递柜,我们老小区也配得齐。”在瑞鑫花园小区住了22年的老住户王玉江说,“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在小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自己打造幸福院子。”

  据瑞鑫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李春贵介绍,小区业委会自筹8万余元粉刷了小区楼道墙面,由于小区老年人较多,还成立了应急救援小组来应对突发事件。他说:“用爱心企业加上我们自己捐款,为独居老人配上了报警手环。”

  “文明环境,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8月16日,葫泉社区瑞鑫花园小区党支部开展的“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主题实践活动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参加活动的唐晨淏说,“我们在小区捡拾垃圾、发放创文宣传资料,小学生也要做文明人。”

  穿着红马甲、套着红袖标……在十字路口、商贸集市、医院学校等人流量大的场所,文明交通劝导员成为红塔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红塔区城市管理局局长秦江文介绍,由红塔区城市管理局牵头,玉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大队、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交警大队、红塔区市场监管局配合,4月26日起,红塔区全面启动了创文固卫爱卫“街面秩序”联合执法。

  现场执法中,公安,城管、市场监管、交警同时在场,各职能部门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执法力量得到增强。同时,大家共同探讨、分析、研判“街面秩序”整治形势,交流经验,快速移交案件线索,共享工作信息,真正形成了工作合力。

  夜幕降临,走进红塔区好吃街的一家饭馆,“我是光盘我骄傲”“公勺公筷摆上桌,文明用餐新时尚”等宣传标语醒目可见,时刻提醒食客文明用餐,避免浪费。“吃多少点多少,实在吃不完的也要打包带回家。”市民熊琴说,“有了‘精装修’的城市高‘颜值’,还应该有精致的文明行为来提‘气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文明城市形象匹配。”

  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近年来,红塔区聚焦美丽乡村创建目标,推行“区级主导、乡(街道)主抓、村组主责、党员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突出抓好生活垃圾治理等薄弱环节,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红塔区‘收、转、运、处’全链条实施垃圾治理,我们采取村组自筹、财政补助的方式,在全区组建155支共3000余人的保洁队伍,按职责分区对公共区域日常清扫保洁,实现清扫保洁全覆盖。”秦江文说,“我们建设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投入123辆专用收运车对坝区2300多个垃圾收集点进行统一收集运输,16个偏远山区村则采取‘就近收集、源头减量’的方式,实现收转运全覆盖。”

  红塔区将村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处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落实“门前三包、自产自清”制度,结合农村实际,修订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门前三包”、公厕户厕管理等9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制度体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同时还分级制定《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及“红黑榜”评价制度,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清洁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共享单车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但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考题。为进一步规范运营企业共享单车投放行为,控制共享单车投放数量,玉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符合条件的共享单车集中办理注册登记及上牌。截至8月17日已累计上牌13231辆,相关公司安装配置安全头盔8857顶。

  “共享单车整齐摆放在街边,连安全头盔也有,整洁又方便。”市民王睿出行基本依靠共享单车,他表示,自从红塔区创文以来,从干部到群众,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提升行动的强劲脉搏,切身感受到了创文带来的民生红利,希望红塔区能一直美下去。

  记者 李苏榕(云南日报)

编辑: 李文君
玉溪市红塔区: 从“面子美”到“里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