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石屏——异龙湖畔唱响团结曲

2021-07-16 11:33:40
来源:云南日报

  “十四五”开局之年,喜讯传来——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拼搏,石屏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异龙湖水清悠悠,处处都是好景象。团结进步美名扬,处处都是新气象。”盛夏的异龙湖,荷红莲碧,游客纷至沓来,荷田深处,一曲海菜腔飘向远方。

  石屏是远近闻名的“文献名邦”“豆腐之乡”“杨梅之乡”,也是“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这里,有着祖国最南端的高原淡水湖泊异龙湖。全县国土面积3042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哈尼、傣等22个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4%。

  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心

  走进符家营村杨氏宗祠,大门右侧墙壁上端正地写着祖训:“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这个大家庭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符家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重教兴文的传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村里就开办家学,形成了重教守礼、耕读齐家的风气,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仅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庄,有300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深植于村民心中,共同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每逢二月初十,是石屏县各族群众一年一度的“赛歌会”。每到这天,70多岁的张冬梅都会邀约本村的同伴早早赶到异龙湖边的罗色湾会场。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切磋技艺,展歌喉、献舞艺,参加烟盒舞、海菜腔歌舞大赛,节日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民间大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屏县按照“发展靠团结、创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起谋划、一起推进,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得到了增强,幸福的日子蒸蒸日上。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示范单位23个、州级示范单位264个、县级示范单位391个。

  “我们要一如既往、深入持久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从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凝聚起石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马建荣表示。

  推动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

  异龙湖是石屏的母亲湖,全县以示范带为牵引,继续加大投入,使创建工作与异龙湖保护治理有机融合,让沿湖周边的各族人民共同保护好母亲湖,发挥异龙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共建共享,惠及民生,从而使环湖民族团结示范带创建工作由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共建秀美异龙湖,谱写石屏团结、进步、和谐、繁荣篇章。

  目前,石屏县建成了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民族文化宣传长廊,打造了湖滨路、屏阳路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特色街区以及文化公园、焕文公园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广场,在乡镇开展了一村建一个民族文化广场、一村建一支民族文艺队、一村唱一首民族歌曲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形成了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工作格局。依托县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村史馆等阵地,建立县、乡、村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25个,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大讲堂,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提升。

  创建取得成功,但石屏各族人民并未止步不前,按照从创建型向示范型转变的要求,干部群众树立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永远在路上”思想。针对异龙湖沿岸村寨多,人口分布密集,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分布较多实际情况,积极打造以龙港、异龙湖展示馆、码头长廊、毛木咀、龙井、广胤寺传承点为示范点,以彩色马拉松跑道为“连接线”,从讲好异龙湖的传奇故事、打造民族团结宣传大舞台等入手,共同铸牢沿湖周边各族儿女精神家园。

  记者 李树芬 孔宾(云南日报)

编辑: 李文君
红河石屏——异龙湖畔唱响团结曲